河南戏剧曲艺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河南戏剧曲艺 > 其它剧种 >

四平调

时间:2009-08-22 11:32来源:百度 作者: 点击:

四平调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它是由流行于河南、安徽等省接壤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四平调剧种分布于河南的商丘、范县、长垣及

  四平调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它是由流行于河南、安徽等省接壤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四平调剧种分布于河南的商丘、范县、长垣及河北南苑、丘县、大名和山陕部分县市等地方。
  
  四平调源于说唱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简单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四平调音乐中唱腔音乐是它的主体,以板式变化体为主,以平板为主要曲调,运用戏曲音乐板式派生原则,派生出不同板式。
  
  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历史沿革
  
  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为后来的四平调。四平调唱腔艺术经过花鼓艺人们的不屑努力,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和发展了其母王桂芳(大青衣)的唱派,唱腔婉转明快、跳跃奔放、刚柔相济,1962年,她去中国评剧院移植了大型古装戏《花为媒》,得到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亲授,她大胆吸收了评剧的戏曲音乐,使四平调唱腔艺术更加丰满,她大胆地对四平调唱腔进行了创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宫调〔慢四平〕之后,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调〔反四平〕,这是 四平调艺术领域里的一项丰硕成果,形成了别树一帜的独特的四平调艺术流派,得到了戏曲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范县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
  
  流行区域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目前河南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
  
  艺术特色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板式唱腔的名称,诸说不一。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评剧,小生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时行腔与弦音不一致,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唱完一段时,最后一句留给其它角色唱。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历史意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