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剧曲艺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河南戏剧曲艺 > 戏剧文物 >

焦作宋金元乐舞戏曲俑浅析

时间:2009-09-05 17:40来源:互联网 作者: 点击: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以平原为主的肥沃土地。自古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焦作先民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记载,早在商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以平原为主的肥沃土地。自古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焦作先民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记载,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焦作地区求雨祭祀舞蹈仪式的记述①;汉代,焦作地区的墓葬中发现有歌舞俑、角抵戏俑;南北朝时期,河内地区(今焦作地区)已经有“踏谣娘”这种边歌边舞的歌舞剧表演形式;唐代,在沁阳博物馆保存的开元年间的石经幢上刻有伎乐飞天,手执乐器,翩翩起舞;焦作还发现有唐代胡人舞蹈俑等。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戏曲乐舞文物,特别是宋金元时期,焦作地区的戏曲舞蹈俑发现的更多,这些文物是中国戏剧舞蹈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就焦作地区宋代戏曲乐舞文物浅析如下。
  
  一、宋代戏曲乐舞文物
  
  1967年前后在温县发现的杂剧雕砖共五块,第一人头戴东坡巾,着圆领窄袖长袍,足穿长管靴,双手执笏,肃穆而立。第二人头戴硬壳展脚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革带,一端在身左侧斜垂,执笏恭立。第三人头戴软巾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襦,足穿长管靴,半管挽折,双手握一扑板,面带喜色,正面而立。第四人头戴软壳展脚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襦,左手执纨扇扑在右肩,右手握一竹篦子捺在腹部,作跨步状。第五人头戴软巾诨裹,身穿长襦仅过膝,袒露胸腹,双手在胸前作叉手,正面嬉笑而立。这是宋杂剧中的角色,应为末泥、装孤、副末、副净。
  
  1982年,在萨乐雕砖,其中杂剧人物有五个。第一人头戴东坡巾,左鬓插一支翎羽,身穿圆领长袍,足穿无筒靴,左手执一竿,竿头为一圆球状,右手抬起作走动状。第二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双手奉笏置于面前。第三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着圆领长袍,左手执一羽扇于右肩上,右手握住腹前垂下的腰带。第四人头上软巾诨裹,胸后插一青竹,身穿交领长袍,左手握腰刀,右手拇指和食指放在口中打哨。第五人头上软巾诨裹,身穿长袍袒露胸怀,足穿长筒靴子,两手相握伸一拇指于胸前,面相滑稽。这是宋杂剧的演出场面,为一场戏的三个段落,即艳段、正杂剧和杂扮。
  
  1990年在温县西关出土一组雕砖,10件,分别雕塑在扁平状长方形砖上。主要的有:副末色雕砖:头右扭,正面左倾,头裹软巾,在脑后系成双结,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右手执扇于左肩部,右上臂系一条带下摆,左手长袖下垂,甩袖作舞蹈状,似作滑稽诙谐的表演。引戏色雕砖:头戴东坡帽,内着交领内衣,外套方圆领窄袖上衣,腰围裙,下着窄口长裤,左手当胸,右手举杆。装孤色雕砖:头戴花壳展脚幞头,内着交领内衣,外套方圆领宽袖长袍,脚穿朝靴,双手相袖置于腹前,面左倾,作站立状。副净色雕砖:头部浑裹软翅软巾,身着圆领加肩窄袖长袍。腰束带,腰后横担一木棍状道具,双手拱于胸前,作曲膝跨步状。末泥色雕砖:头裹高髻软巾,上插一枝花。身着窄袖长袍,下着窄裤,腰束带。右手提一拍板,左手拇指放入口中,似在吹口哨,右腿曲立,左腿向后提起,做跳跃状②。
  
  二、金代戏曲乐舞文物
  
  1974年,在沁阳紫陵宋寨村一座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墓葬内,墓壁上砖砌一舞台模型,上有五个雕砖戏曲人物,第一人头戴锐顶毡帽,身着长袍,扎护胸,右手叉腰,左手抬举至帽上,下肢交叉作舞状。第二人形象、服饰同第一人,张口似讴,右手抬举,左手叉腰,下肢蹲伏,似作鸭步舞蹈。第三人头部残,身着长袍,腰间挂一答鼓,两手作拍击状。第四人头部残,服饰同第三人,两手持节板击奏。第五人头部残,服饰同上,两手持横笛吹奏。这是一台五人作场的歌舞杂剧。
  
  焦作金代邹复墓画像石和修武史平陵村石棺线刻金代杂剧图。这两处金代线刻杂剧图似出于同一工匠之手。焦作邹复墓是1973年10月在焦作中站区王封乡王庄发现。共出土有23块画像石,其中有一块上有“大金承安四年”的题刻。图中线刻二人作场,左一人头裹软巾,插花,长衫束带,两臂在背后交叉,左脚抬起作舞步状,面向右一人,舞姿优美。右一人头戴花脚幞头,长袍博带,脸带面具,长袖交缠前伸,与左一人合拍起舞。在杂剧场面两侧刻乐工9人,左侧五人,前边四人分两排,拍板1人、击鼓2人、筚篥1人,.后边置一大鼓,一人双手执鼓桴用力敲击。右侧四人亦分两列,吹筚篥击腰鼓各。修武史平陵石棺杂剧图与焦作邹复墓线刻杂剧图基本相同。只是方向相反,靠大鼓那边乐队多了一个吹筚篥的乐手,另外在图中刻有“小石调嘉庆乐”六字等。
  
  三、元代舞蹈戏曲俑文物
  
  元代戏曲表演形式的出土文物,要数焦作西冯封元代雕砖墓发掘的一批戏曲雕砖俑最为重要。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墓中发现了26件镶嵌在墓壁上的戏曲乐舞雕砖。这些雕砖人物造型生动,别有风趣。今重点介绍几件:
  
  1、说唱俑:头戴圆帽,帽顶及左右侧均有饰物,仅存三插孔。身着圆领长袍,腰间束带,足蹬尖靴,左腿前迈,右足蹬地,双手交于胸前,粗眉大眼,张口吐舌,作滑稽表演状。2、舞蹈俑:头戴盔式多角形尖帽,双辫垂于胸前,身着方领窄袖长袍,四条带子结于腰前。左臂上举,右臂后甩,双足跳跃,翩翩起舞。3、吹笛俑:头扎双总髻,上穿齐胸短衫,身披十字彩带,两手持横笛,作吹奏状,下着短裤,足蹬软靴,跳跃起舞。4、持节板俑:头戴软翅中,翅脚已失,身着方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脚蹬靴,左转身回首作行走状,左手持节板垂于胯下,右手握拳置于左腋前方,拳心有竖孔,原插物已失,作表演状。5、男侍俑,头戴簪花幞头,身着高领绿色内衣,外罩白色圆领长袍,腰束红色革带,并着蔽膝围裙,围裙上沿外翻,其右侧系佩饰,足穿皂靴,双袖下曳,立于方座之上。
  
  四、焦作舞蹈戏曲俑反映的一些现象
  
  1、焦作金代邹复墓画像石的二人作场和修武史平陵村石棺线刻图,应是两幅典型的金代杂剧演出场面。据考,是表演《兰陵王》的杂剧。《兰陵王》剧本出唐人之手,是取材于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与周师金墉之战编写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而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状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崔令钦《教坊记》亦云:“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知,唐代即有《兰陵王入阵曲》歌舞剧,至宋金时改编为杂剧并吸纳当地诸宫调的演出形式,作为保留剧目③。
  
  2、焦作元代西冯封舞蹈俑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民间迎神赛社的活动,即民间“社火”艺术。中国民间的祭祖酬神、敬天拜地迷信活动由来已久,古时的“傩舞”、“巫舞”等就是在这种场合常进行的祭祀舞蹈形式,至商周时全国盛行,每年除夕举行大傩,汉代仍然风行傩祭。《后汉书•仪志》有京都洛阳打鬼逐疫的形式记载,洛阳王城公园的西汉壁画墓,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和南阳汉画像墓的壁画和石刻亦有一些方相氏打鬼的图像(方相氏是戴了面具的驱鬼头领)。至今居住在贵州省东北部山区的土家族还保留着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傩堂戏,被称之为戏曲史中的“活化石”。以后驱逐鬼疫的活动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间歌舞艺术逐渐结合演变,成为即能酬神又可娱人的民间形式,这种形式当时称为“社火”。宋元时期社火很盛行。陆游在《春社》诗中写到:“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鹃,京都新禁舞斋郎。”这是江南民间社火活动盛况。北方地区几乎村村都有世代相传的民间社火组织。在社火活动时,所有角色穿戴齐整,在村巷中游行以示阵容。浩浩荡荡,热闹非凡,这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是登台演出,借祭神以娱人。多年来在晋南和豫北等地发现的金元时期墓葬中,一些人物雕砖生动地再现了北方地区迎神赛社的演出景况。山西新绛南范岭村金墓东西壁的砖格内各嵌三格九幅队舞砖雕,人物形象有敲小锣、敲大锣,打腰鼓,空手舞袖,手执扇并扭腰拂袖,撑伞扛大瓜,吹笛子等,或戴幞头,或梳发辫,前呼后应,欢呼跳跃,载歌载舞,阵阵乐声。与南范岭村相距1.5公里的吴岭庄元墓前后二室四壁也满布雕砖,约有三十余块。舞蹈形式有多种多样,诸如“赶毛驴舞”:二孩童手中执鞭,各骑一形同竹马的毛驴,一前一后,昂首狂奔,绕场而舞;“狮子舞”:二小儿裹头巾、结双髻,衣袖紧扎,胸戴兜肚,前后相随,手执布狮子,欢跳而舞;还有手执团扇拂袖而舞、披彩带执锣等舞蹈造型。河南焦作西冯封村元墓的社火雕砖嵌在前后室内,如前文所述,有的吹口哨;有的在诙谑地说唱表演;有的则右臂上举,左腿直立,右腿前躬,全身作舞蹈状;有的吹笛、打节板;有的打腰鼓;还有的扛伞或旗等物件,边走边歌等等。他们中间还有的戴着大头面具,面部刻板而舞姿轻盈,使人忍俊不禁。这些雕砖就是游街走巷闹社火的部分表演镜头④。焦作西冯封元墓的舞蹈俑还有类似宋杂剧中的表演形式,如持节板俑类似宋杂剧中的演员兼伴奏员;侍吏俑头戴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执笏,类似杂剧中的“末泥”色;吹口哨俑倒像宋杂剧中的副净;说唱俑粗眉大眼的形象,张口吐舌的诙谐滑稽态,也酷似宋杂剧和金院本中的丑角等。这应是宋杂剧和当地民间艺术交汇的结果,而日后的元杂剧正是通过这种交汇兴盛的。
  
  3、焦作地区和山西东南部是全国出土宋金元舞蹈戏曲文物最多的地区。对研究中国戏曲歌舞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金代,如1964年山西侯马市发现的金代大安二年(1210年)的董氏砖室墓,墓室有一座砖砌仿木构舞台,台上有五个砖雕戏曲人物;1972年发现的稽山马村金墓杂剧砖雕等。另外,山西洪洞县、临汾县、万荣县等还保留有不少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等,这都说明晋南地区戏曲舞蹈艺术相当繁荣普及。焦作地区与晋南相邻,当时的文化艺术也相当发达,这里是南北往来,东西交通的重要地区。商业繁荣,交通发达。据《怀庆府志》称:“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挹伊洛,舟车郡会,号称陆海。”因此,当时怀州(今焦作)同样是北方戏曲艺术的中心之一。在焦作地区出土的温县宋代杂剧砖雕、金代《兰陵王入阵图》石刻、元代西冯封戏曲舞蹈砖雕俑等文物,更是焦作当时文化艺术繁荣发达的见证。这类民间艺术传统是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的。而焦作宋金元舞蹈戏曲艺术的繁荣发达,也是形成以后北方各艺术种类的重要渊源和基础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