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术瑰宝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术瑰宝 > 河南精粹览胜 >

河南石窟雕刻艺术

时间:2009-09-19 13:19来源:《河南文化史》 作者:申畅、申少春主编点击:

从北魏时期始佛教在中原盛行,石窟雕刻和宗教造像大量出现。在龙门的伊水两岸,开始了新的石窟群开凿。据说在此之前的黄河北岸,济源王屋山的阳台宫、孟县石庄乡的打石凹,已

  从北魏时期始佛教在中原盛行,石窟雕刻和宗教造像大量出现。在龙门的伊水两岸,开始了新的石窟群开凿。据说在此之前的黄河北岸,济源王屋山的阳台宫、孟县石庄乡的打石凹,已开凿了万佛山小石窟群。河南各地石窟雕刻遗存极多,且具极高艺术价值。
  
  1.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的伊河两岸山壁上,最初雕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前后,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及北宋,前后连续营造达六百年之久,计凿佛龛洞窟2100多个,造佛塔40余座,雕刻造像10万余尊。洞窟多如蜂窝,南北有两里之长。著名者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路洞、药方洞、潜溪寺、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雕刻中唐代洞窟占2/3,又以武周时期为顶峰,雕刻造像艺术也更为成熟。
  
  ①古阳洞。此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开凿最早的洞窟。是利用一个天然溶洞开凿的。主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面额丰满,略带微笑;二胁侍仪态,风度庄严、文静。刀法纯熟可佳。洞内列龛多达数万个,造型严谨完整。大龛内佛像两目似闭,鼻高细挺秀美,表情略带微笑,仪态庄重安祥,服饰精细修长。可惜大像大部毁坏,只能从高处或次要人物观赏,但也十分生动。有一组“贵族妇女礼佛图”,长卷式薄浮雕,人物右大左小,前后十七八个,体形修长,长裙飘地,动作舒缓如云,极富装饰性,具有南朝画家所说的秀骨清像的特点。洞中还有成套的佛教故事,如乘泉人胎、途经卢毗尼花园、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十多个画面。整个洞内佛龛,十分精彩,许多龛楣、背光、楣额等处,都用帷幕、莲花、火焰纹以及浅浮雕的飞天等组成,堪称北魏雕刻的精品。
  
  ②宾阳洞。此洞凿有释迦牟尼、阿弥托佛、弥勒佛三世形象。大窟门外雕饰火焰纹,洞口两侧龛内,各有一高浮雕护法力士,大部分裸露体形,上身肌肉健劲有力,怒目蹙眉,左手持金刚杵,右臂曲伸于胸前,五指张开,姿态威严、气势雄伟。从整体上看,雕刻完整,手法细腻,富丽堂皇。满壁都是小龛佛像,琳琅密布,无一处空白。洞内有十一尊大佛,轮廓清晰,面貌圆润。北面菩萨含睇微笑,温雅敦厚,体态柔美,手臂富有少女弹性肌肤,使得座座石雕充满生机、神态盎然,活泼优美。在衣纹的雕刻上,褶理清楚,反正合理,层层迭迭,繁而不乱。加上刀法纯熟,楞角分明。干脆利落,衣纹转折,既自然合理,又富有装饰性,能达到如此轻松自然的艺术效果,实在不易。洞中有两幅《帝后礼佛图》,是表现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列队礼佛的情景。帝王礼佛图,高208.3厘米、长393.7厘米;后妃礼佛图,高202厘米,长278厘米,用中浮雕形式表现。人物排列次序,以帝、后为主要人物,以次要人簇拥于后,密而不乱,神情安祥,缓步向前。帝王大臣、后妃宫女,仪态虔诚,充满端庄和乐观神态。两件浮雕相对雕在宾阳中洞前壁左右两方的中间部位上,无论从造型上、构图上、服饰姿态的艺术处理上,都是北魏时期,无与伦比的杰作。可惜在1934年,被美
  
  国人盗凿一空。
  
  ③奉先寺。此寺位于西山南山腰,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寺院。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螺形发髻,身披架裟,趺坐束腰的须弥座上,丰颐秀目,端庄秀丽,是一位睿智慈祥的中年妇女形象。表情微笑,恬静虔诚,心无杂念,结合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使整个佛的智慧,光照四方,是佛最高境界的集中表现。两旁的金刚,赤膊左右,肌肉突出、怒目圆睁、威武雄壮、气势逼人。神王脚下的小鬼,承托着神王巨大的压力,似挣扎欲爬起。双目怒出、鼻喘喷气,一静一动,以静掣动,艺术魁力,十分成功。还有弟子迦叶、阿难,高在6米以上。又有文殊、普贤二菩萨,与卢舍那大佛左右配合,形成一组整体。手法十分精细,不失其雄伟气势。这一石雕群体,规模庞大,设计准确,艺术上完整统一,无论形象和局部装饰,都一丝不苟。可以看出,古代雕刻家,主导与集体技巧的配合。北魏开创的巨型雕塑,推动了建筑艺术、大型雕塑等多方面的进展。所以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塑,尽管遭到很大的破坏,但在较高的部位,特别是头像,仍然保存下来不少。这些精品如宾阳中洞的五尊释迦大佛,莲华洞中藻井和宝盖的飞天,极南洞的力士和夜叉、看经寺的罗汉群雕、六师洞的狮子等,都是十分成功杰构之作。龙门石窟的雕像,多达10万尊,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库。
  
  2.巩县石窟
  


 

  巩县石窟位于伊洛河北岸,开凿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后经唐、宋相继开凿,计造五窟,大小佛龛1000多个。摩崖造像大型3尊,一般佛像7743尊。在第一窟门外两侧,有力士各一尊,高3米多。内窟为方形,高6米。正面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两侧各雕一狮子。门内东西两侧,各雕有三层“帝王礼佛图”和“后妃礼佛图”,保存比较完整,十分宝贵。这种帝、后礼佛图,在第一、三、四窟均有。第一窟现存六幅,三窟残存两幅半,四窟残存五幅半。画面均雕刻在洞门背光两侧,靠洞门射进来的光线观赏。古代石刻艺人,善于采光技巧,把人物的面部、衣领、袖口、衣带边沿,凡左右有光线的部位,都刻划得十分清晰,受光清楚;而不受光的后面部份,雕刻得厚重而缓和,这种鲜明的对比,加强了浮雕的立体效果。在左侧上部,画面以比丘为前导,皇帝头戴通天冠加冕旒,比其他随从都要高大,以示主从关系。右侧为手持莲花的皇后及其贵族女眷。女童为皇后牵裙、捧礼盘,缓缓前进。在第一窟的龛下四脚壁上,残留供养伎乐天一列,共有12人,吹横笛、弹阮咸、吹排箫、击羯鼓、奏箜篌、鸣法螺等。这种伎乐天浮雕,比较少见,对研究古代音乐很重要。窟壁上还雕有神怪浮雕。如蛤螭、拓抑、攫天、拓远、乌获、啮齿、长舌、挠撮、掣电多种神奇怪兽,形象凶吓,以协助神威,镇恶辟邪。这在窟内是首次见到。
  
  在第三窟的中心柱上,刻有一对浅浮雕飞天,人物起飞的动作,头、手、腰、腿扭动的配合,十分自然,得体优美,加上服饰飘带向上地飞动,衣纹流畅,以及云气衬托,手指、莲花的细部刻画,浑然一体,飘飘渺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湛。与此同时,在中心柱西面基座上,有一幅双面神王像,两人一头双面、三眼,怀抱一婴儿,这种形象的大胆处理,也比较少见。另外在第四窟中,主窟有佛、弟子、菩萨十分完整,除贵族礼佛图外,在东壁下部和西壁下部,有异兽和神王浮雕,形象活灵活现,姿态变化多端,十分精彩。
  
  巩县石窟规模远不如龙门石窟,但大部保存完整,有些形象,在龙门石窟中也很少见到,技艺精湛,仅次于龙门石窟。
  
  3.鸿庆寺石窟
  


 

  鸿庆寺石窟位于义马市东的石佛村。现存六窟,其中五、六两窟,因地势低下,淤于土中,佛像全部腐蚀,其他四窟保存完好。
  
  第一窟是佛传故事,有释迦在菩提树下,苦修的场面;还有太子出家时,妃子宫女阻拦的场面。北壁雕有降魔故事,菩提树枝叶间布满各种魔鬼,有持刀持弓箭的,还有骑马怪兽,盘蛇鼓风,吐毒气,又有穿短裤着甲胃者,向佛进攻,有声有色。虽然窟内风化严重,但其刀法、构思也能领略。
  
  4.灵泉寺万佛沟
  
 


 

  灵泉寺石窟群,位于安阳灵泉寺两侧,大多为小龛。据整理的276窟,包括东山64个、西山212个,大型的留圣窟和住圣窟两个。石窟开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至宋末为止,历时600多年。
  
  大留圣窟门外两侧,刻有那罗延伸王和迦毗罗神王,身高2米,手持宝剑、三股叉,头戴宝冠。左像内穿甲胄,外罩袍裙,飘带下垂,转折清晰。头部向洞低垂,眼向下看,有长须。赤足,带脚镯。那罗延伸头向右垂,眼向下看,长须。左手扶三叉戟,右手执剑扛肩,身穿战袍,飘带弯曲,向后下垂。衣纹、飘带反转,层迭清晰。两神雕刻,比例准确,风格看似晚唐作品。保存完整,是中浮雕。刀法熟炼,是难得的佳作。洞中有浅浮雕释迦,在裸体上加阴线的衣纹独特。旁边有阴线刻菩萨,好像没有刻完。其他大多为宝塔式小佛龛,上有塔顶,下有三瓣式装饰宝盖,宝盖下雕有舞蹈,人数五至六人不等。姿态多为双手承托宝盖,身体短粗,飘带飞扬,有的半裸光头,下穿裙裤,似是小和尚形象。下部有小窟,一般有趺坐小佛,斜披架袈裟。这种小龛层层迭迭,雕刻在露出地面的石头上,各种样式很多,有的刻殿宇塔龛,有的是浅浮雕龛。
  
  灵泉寺为河朔第一古刹,寺前有九级石浮屠一对。寺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高2.5米,是道凭法师的焚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为大齐河清二年(563年)三月十七日题记,也是我国较早的石塔。九级方石塔,为唐代遗存,高六米,东塔刻“唐大历六年建”,西塔为“唐咸通八年建”,二塔相距九米。另有隋代石狮一对,还有“玄林法师神道碑”等。由于石窟与佛寺组成为一体,是一套供人烧香、求神拜佛的圣地。山后石龛可能多为还愿、许愿人所刻。过去香火很盛,远近闻名,俗称为宝山,也叫“万佛沟”。两山之间开阔平地与山相连,风景十分优雅。
  
  其他小石窟,各地还有许多,大都和寺相联。后来由于香火断绝,石窟也相继破坏,存留下来的也支离破碎。
  
  (摘自申畅、申少春主编《河南文化史》)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