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术瑰宝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术瑰宝 > 河南精粹览胜 >

河南古代书法艺术

时间:2009-09-19 13:22来源:《河南文化史》 作者:申畅、申少春主编点击:

河南是祖国书法形成和发展的中心地域,在这片土地上,几乎记录了书法发展的全过程。下面分期作一简述。 一、商周书法 这个时期的书法是一系两大类,即大篆系,甲骨文和金文两

  河南是祖国书法形成和发展的中心地域,在这片土地上,几乎记录了书法发展的全过程。下面分期作一简述。
  
  一、商周书法
  
  这个时期的书法是一系两大类,即大篆系,甲骨文和金文两大类。甲骨文作为书法艺术来研究、欣赏、临摹,是近百年来的事。它的字形大小不一,结构疏密相间,行款错落有致,质析浑然生动,别具一格,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
 

 
龟甲占卜文
 
 
王子午鼎   鼎文
 

  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同属大篆。由于刻铸的技术和使用的材料的不同,金文的点画圆转较粗壮,表现出一种凝重浑穆之态,比甲骨文更富有书写的味道。
 

殷墟  龟壳甲骨文
 

  周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均继承了商殷的遗风,小有变化。但到春秋战国,书写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工整秀美,带有一定的装饰性,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美化。这主要出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的一些青铜器上。二是结构有所简化,开始变圆转为方折,笔画的起止痕迹较为明显,有后来出现的隶书味道。这主要出现在战国楚简上。如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楚简。
  
  二、秦汉书法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书同文”政策。对文字进行改革。改革的创导者和领导者,便是上蔡人李斯。
  
  李斯,字通古,善秦国的史籀大篆。他以秦的篆书为基础,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字作了一番省改、简化,统一了笔划、结构、体势,使其工整、规范,并通令作为官方正式使用的文字,取名为“小篆”。
  
  秦统一文字后,通行两种字体,一是小篆,二是隶书。与小篆、隶书并存的书体,尚有大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共为八体。
  
  汉袭秦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隶书到东汉日趋成熟,成为官民通用的字体。

东汉   张景碑
 

    书法艺术在河南主要表现在石刻隶书和少数篆书。篆书有:《少室石阙铭》、《启母庙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等代表作品。隶书石刻书法则是大量的,而且精品也是大量的。书法在法规上,在美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境界。如发现于安阳的《安阳残碑四种》、出土于洛阳的《君子等字残石》;稍晚还有疏郎秀润的《李孟初神祠碑》、端正工细的《张景碑》,行笔遒劲的《韩仁铭》以及法度谨严的《熹平石经》等,都是汉隶碑版书法中的精品。著名书法家有:师宜官,南阳人。《四体书势》称:“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善于隶书的行写,即木简上的一种书体。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这个时期书法艺术显得空前活跃。三国中,以魏的书法成就最大,在河南境发现的隶书碑刻较多,著名的有《受禅碑》、《上尊号奏》、《正始石经》以及稍晚的《王基断碑》等。在书法艺术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著名的书法家有:
  
  邯郸淳,字子叔,颍川(今禹州)人。精于古文。《古今书法》说他的隶书“应规人矩,方圆乃成”。《书断》称他“八体悉工”。
  
  钟繇,字元常,颍川(今长葛市东)人。汉末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廷尉,迁太尉,封平阳侯。明帝时进为太傅,人称“钟太傅”。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富有创新精神。其子钟会,字士季,魏末为镇西将军。书学乃父,后人以其父子并称为“大钟”、“小钟”。《书断》说他“书有父风,稍备筋骨,兼美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
  
  隶书经过魏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征,结体一般较为宽松疏阔,用笔出现方笔,如《曹真残碑》等。这种风格给晋代隶书以极大的影响。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就衍变成了一种新书体,即魏碑体。这种书体初步脱去碑版隶书的某些装饰笔画,朴质古拙,方棱雄强,风行于南北朝时期,其中以北魏开凿于洛阳的龙门石窟中的造像题记和北魏墓志铭刻最富代表性,所以称为“魏碑书体”。清人从其中选出《始平公》、《杨大眼》、《孙秋生》等20种,称为《龙门二十品》,拓本传布,盛行于时。这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
  
  杨肇,字季初,荥阳宛陵(今荥阳市)人,官至折冲将军、荆州刺史。潘岳在《杨使君诔》中说他“草隶兼善,尺牍必珍。足无辍行,手不释文。翰动若飞,落纸如云”。
  
  阮咸,字仲容,阮籍之侄,官至散骑侍郎。《书小史》称其工行草书。
  
  乐广,字彦辅,南阳人,累迁侍中河南尹。《书小史》称其善草书。
  
  蔡克,字子尼,陈留考城《今属兰考县)人,官至成都王掾。《书小史》称其工草书。
  
  东晋的书法家以王、谢、郗、庾四家最盛。这是东晋的四大家族,其中庾、谢两姓均居河南。
  
  庾亮,字元规,颍川鄢陵人,官至太尉。工行草书。亮之弟怿,字叔豫。官至卫尉将军。善正行书。亮之弟冰,字季坚。官至中书监。善书。亮之弟翼,字稚恭。官至车骑将军,荆州刺史。《书断》说他:“善草书隶,名亚右军,殊为世重。”与王羲之齐名。亮之孙准,字彦祖。官至豫州刺史,西中南将。善草书。
  
  谢方明,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官至会稽太守。善正书。
  
  其子惠运,官至司徒府法曹参军。《书小史》称其幼有词学,族兄灵运深所叹服,书画并妙。
  
  范晔,字蔚宗,陈郡(今淮阳)人,官至太子詹事。《书断》称其“工于草隶,小篆尤精,师范羊欣,慕其俊拔”。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书小史》称其经史百家无所不通,书法为一时之绝。
  
  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南朝齐秘书监,黄门侍郎,入梁官至中书监。善书画,著有《古今书评》一卷。
  
  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今南阳市)人。《书小史》说他“博极群书,专精释典,善谈论,攻隶书,凡诸艺能,莫不明习”。
  
  江式,字法安,陈留济阳(今兰考县)人,官至符节令兼著作郎。他少专家学,尤工篆书,北朝北魏洛京宫殿诸门榜题字,皆出自江式之手。著有《古今文字》,凡四十卷,以许慎的《说文》为本,上篆下隶。其兄顺和,官至征虏将军。工篆书。
  
  郑道昭,字僖伯,开封人。北魏孝文帝时,受文帝太后宠信,官至中书令,与当时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太原王琼等并列名门。他年少即好学,综览群书。他任光州(今山东掖县)时,在其辖境的云峰、太基、天柱等三山摩崖刻石。公元510年,书刻《郑羲上碑》、《郑羲下碑》等。他是北魏书法家卓越代表。其三子郑述祖,也是北齐著名书法家。官至光州刺史,在云峰与天柱山留有刻石。《夫子庙堂碑》(乾明元年)亦为其所书。
  
  赵隐,字彦深,南阳宛(今南阳市)人。官至北齐司徒。《书小史》称其性聪敏,善书计。后征补大丞相功曹,专掌机密,文翰多出其手。
  
  赵文深,本名渊,避唐高祖讳,改字德本,南阳宛人。《书小史》说他少学楷隶,年11,献书于魏帝,后立义归朝,除丞相府法曹参军。他书学钟王,善写碑榜。
  
  四、隋唐书法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汉字在使用上衍变为楷书。古人把隶书也称为楷书,为了区别于隶,将隋和初唐形成的楷书称为“今楷”。今楷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当然也直接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这时期在河南也出现一些书法大家:
  
  褚遂良,字登善,阳翟(今属禹州市)人,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他博涉文史、工隶楷书,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合称唐初“四大家”。传世碑书著名的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刘仁轨,字正则,陈留尉氏人,官至尚书左仆射。楷、行皆精。从小好学,“每行坐书空画地,遂有能名”。
  
  李怀林,洛阳人,善草隶,好摹仿名迹。传世墨迹有《绝交书》。
  
  孙过庭,字虔礼,陈留(今属开封市)人,官至率府录事。唐著名书法理论家。善正行草书,尤以草书为精。草书学王羲之,工于用笔,笔势纵横,墨法清润。曾作《运笔论》,尽得书法之奥妙。又撰《书谱》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见解独到,是一部文书并茂的著名书论,今存上卷。
  
  宋令文,虢州弘农(今灵宝市北)人,高宗时为骁卫将军,东台详正学士。《书断》说他“书备诸体,偏意在草”。
  
  陆坚,洛阳人,初名友悌,玄宗嘉其刚正,更名坚,官至秘书。善书。
  
  张庭珪,济源人,官至太子詹事。工八分书。与李邕友善,邕所撰碑碣,必请庭硅书八分,甚为时人所重。
  
  蔡人邻,济阳(今兰考县东北)人,官至胄曹参军。善八分书,与韩择木、李潮、史惟则齐名。
  
  袁滋,字德深,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官至兵部尚书。《书小史》称其强学博记,工篆隶,有古法。
  
  裴休,字公美,孟州济源人,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能文善书,体法遒媚。
  
  于僧翰,河南(今洛阳)人,善隶,师韩择木体,字势妍美,参用篆法。
  
  周穉,字德升,汝南人,官至尚书左仆射。书画称颂一时,尤工小篆。
  
  释亚楼,洛阳人,其书法得张旭笔意。
  
  五、宋元明清书法
  
  1.宋代
  
  赵宋在书法方面由于有太宗皇帝的重视,书法有了新的发展,以国家的力量,第一次编刻拓印丛帖《淳化阁帖》,使古人法书得以传世,在客观上起到普及书法艺术的作用。据文献记载,著名的河南书法家为:
  
  崔颂,字敦美,偃师人。历仕后汉、后周,入宋官至保大军行军司马。《宋史》本传称其善笔札。
  
  宗翼,上蔡人,隐居不仕,《宋史•戚同文传》说他学“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书,皆得其楷法”。
  
  袁正己,汝南(今上蔡西南)人。楷书学欧阳询,隶书方劲,为时人所称颂。
  
  晁迥,字明远,清丰人,累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善楷书,为时推重。
  
  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今属商丘市)人,官至太子中允。善榜书。范仲淹在诔文中说:“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他的书法在当时名流中,推崇备至。
  
  王洙,字原叔,宋城(今属商丘市)人,官至侍讲学士。《宋史》本传说他对于“篆隶之学,无所不通。欧阳修评他写的《范仲淹神道碑》(欧阳修撰文),其隶书“峭劲,多带篆体,真出唐人隶书之上”。
  
  岑宗旦,字子文,开封人。《宣和书谱》说他“作字,尤善行书,如银钩虿尾,脱去娥眉,规模点画,当是苏舜钦之亚,顾笔力亦穷于此矣”。
  
  崔鸥,字德符,阳翟(今禹州市)人。陆放翁说他的书名为诗名所淹,其实他的书法瘦健有神采,亦类其诗。
  
  吴琚,字居父,开封人。善行书。《书史会要》说他的“字画类米芾,大字极工。”
  
  王兢,字无兢,彰德(今安阳市)人,仕金,官至翰林学士。《金史》本传称其善草隶书,工大字,为时人推重。
  
  张彀,字伯英,许州临颍人,仕金官至河东南路转运使。书学颜真卿,笔划遒劲古拙。
  
  2.元代:
  
  班睢志,字彦功,大梁(今开封市)人。《书史会要》说他的书法早年宗二王,笔势翩翩,不失书家法度。晚年学黄华,应酬塞责,俗恶可畏。元文宗图帖睦尔尝评其书如醉汉哭街。
  
  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洛阳市)人,官至集贤大学士,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与虞集齐名,所撰碑志甚多。善草书,宗怀素。
  
  杨益,字友直,洛阳人。工古隶,学《庐江太守碑》,亦能篆。高翼,字茂之,南阳人。《书史会要》说他的“正、行、草书,皆从晋、宋规矩中来,但以不知六书偏旁,时作谬字,为识者所鄙耳”。
  
  吴炳,字彦辉,汴(今开封市)人。工篆书、隶书和行书。
  
  3.明代:
  
  宋广,字昌裔,南阳人,《明史•文苑传》称其善草书,与宋克并称“二宋”。
  
  苏洲,号雪蓑道人,杞县(今杞县)人,善方丈以外大字。
  
  刘黄裳,字玄子,光州(今潢川县)人。善草书,法宗二王。
  
  张民表,字林宗,中牟人。《列朝诗集》说他“喜饮及草书,饮少许,即颓然挥洒,放笔如有神助”。
  
  4.清代:
  
  清代书法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对唐宋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意识上,却远远超过了元明两代,涌现出一批大胆的革新家。主要有:
  
  王铎(1592—1655),家觉斯,号松樵,孟津人。明时官至礼部尚书,入清仍任礼部尚书。为当时国内著名的书法艺术家。书学米南宫,又宗二王,以临摹古法为主,增加了耐看气质;同时博采众家之长,使之直观雄浑,诸体具备,但以行草最为有名。代表作墨迹有《手启》、《王律条幅》、《郑谷华意三首》等。碑碣有《善建城碑铭》、《吴养充墓表》;石刻有摩崖《鹭涛虎岫》等。最著称的是《拟山园碑帖》,楷行隶草皆备,不拘一格。隶书学汉碑,大楷以颜真卿兼有柳公权之风,小楷格调高古,师法钟、王而独辟蹊径。中年以后,笔法洒脱不羁,字大小参差有致,寄情怀于笔端,达到了务追绝境的境地。其最大的特点是敢于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的独具风格。包世臣评论说:王铎书法,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大小,颇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开创了清季求变的书法风尚,在祖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还是一位画家。所画山水,丘壑雄伟,皱擦颇多,自成天趣。并以境界奇创,以气晕取胜。同时所画兰、竹、梅、石也别饶韵致,有不少上乘之作。
  
  周亮工,字元亮,祥符(今开封市)人。官至户部右侍郎,善草书。著有《赖古堂书画跋》、《小松阁书画跋》。
  
  仓兆彬,字均斋,中牟人。书宗颜,行草有苏米笔意。
  
  仓景愉,字静则,兆彬次子。道光年间进士。书宗颜。
  
  李鹤年,字子和,道光二十五年翰林,官至豫抚。行书、小楷均清纯隽逸。
  
  袁汝长,字龙骧,民权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善长篆、隶、楷、行诸体。
  
  朱炎昭,字飞仙,郸城人。行书用笔清爽。晚年取法何绍基,楷学欧体。
  
  史春荃,字馨吾,辉县人。同治九年进士。善篆、隶及篆刻。行草学赵子昂,晚年返追颜鲁公。
  
  杨佩璋,长葛人,同治年间进士。擅小楷,严谨秀雅。
  
  武勋朝,字常卿,南乐人,光绪十九年进士。工唐人书法,尤精欧体。
  
  孙绍阳,字春辅,兰考人,光绪二十六年进士。善楷书,外柔内刚。
  
  赵之爱,兰考县人,庠生。书法磅礴挥洒,不失古人法度。
  
  (摘自申畅、申少春主编《河南文化史》)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