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术瑰宝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术瑰宝 > 著名学者 >

治学宽且厚--周到

时间:2009-09-14 17:51来源:河南文物网 作者:徐长青点击:

周到是我省知名的考古专家,又是个杂家。专是指他的汉画石刻,他是全国汉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汉画学会会长。说他杂,指他多方面涉猎,是河南省的文物通,他对书画、瓷器、

 


 

  周到是我省知名的考古专家,又是个“杂家”。“专”是指他的汉画石刻,他是全国汉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汉画学会会长。说他“杂”,指他多方面涉猎,是河南省的文物通,他对书画、瓷器、碑刻、紫砂等古玩的鉴赏也是愈老愈精到。
  
  文物的考证和鉴赏是个非常专业的活。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没有“万里路”中涉历奇的阅力,没有敏捷的智慧和敢于“见真”的胆识,就很难取得其中某一方面的专家资格,而周到在画像砖石、佛教造像、碑刻拓本、戏曲文物、古瓷古玉等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建树,在汉代画像砖石和戏曲文物方面的造诣,对全国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年已77岁的原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许顺湛谈起周到时说“佩服他的知识渊博”,“特别是在文物鉴定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社会各界慕名而来向他求教者络绎不绝”。许顺湛是周到的老领导,又是共事50多年的老朋友,这话自然不虚。在我和周到25年的接触中,每次与他谈话,与其说是请教,不如说是一种享受。“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这种感受的写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年,春节刚过,我去看望他,一见面他就兴奋地说:“老徐,我看出新郑出土的画像砖上画的是鲧的像。”那是一块出土多年的汉画像砖,砖上有一个二寸见方的像,对角方形,画面中有一龟,长颈短尾,龟上蹲一鸱,其后一人裸体,做奔跑状。多年来谁也没有认出这画的内容是什么,而周到看了后却十分在意,他依据《楚辞•天问》中的“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的记述,结合《山海经》、《尧典》等史籍中对鲧的记载,断定这幅画像中描绘的就是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先民史上的治水领袖。而这样的考辨,在大家看来,对周到来说,已是小菜一碟。因为他已经考证了汉代画像中几十个这样的故事、人物及风情器物。
  
  周到对汉代画像砖石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河南南阳的画像砖石,解放以前已有出土,受到了一些名家如关百益、鲁迅和孙文清等人的重视,但由于条件所限,未形成研究的气候。1958年周到刚见到南阳画像砖石的时候,有许多都还在百姓的井台上或桥上。后来不仅南阳出土越来越多,全省各地也都有出土。周到全面地调查研究,1973年他写出的《南阳汉画像石概述》,是我省第一篇全面介绍研究汉画像石的论文,随后,他又越来越深入,不仅鉴别出汉代画像石中众多的人物故事,如伏羲、女娲、盘古、羲和、常羲、雷公、河伯、黄帝、蚩尤、东王公、西王母等等,而且鉴别出众多的历史故事,如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黄帝战蚩尤、虎吃女魃、神荼和郁垒、晏子见齐桓公、二桃杀三士、狗咬赵盾、赵氏孤儿、伯乐相马、聂政刺侠累、范雎受袍、鸿门宴等等,他突破了前代学者的研究,取得了独特的成效。继之,又研究画像石中表现出的汉代百戏,研究其中表现出的汉代的风俗、生活、建筑直至汉代的艺术的风格、时代精神以及画像艺术产生的背景,无不涉及,精到见解时现笔端。许顺湛先生评价周到对汉画研究时说:“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他在研究领域的开拓精神,把河南汉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了当时中国汉画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98年,周到的汉画研究文集《汉画》出版时,全国汉画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冯其庸为他题写书名。我拿到新书,就着墨香,在扉页上即兴写着:“汉画出南阳,便有新华章。可比赋与史,与诗同辉煌。考古五十年,周到苦辛尝。晚来著作丰,触类又通旁。能解当时语,指物说羲皇。昔日对酒谈,今捧一书香,《汉书》能下酒,《汉画》焉不当!”
  
  周到对河南省出土的戏曲文物的研究也是独到的。在考古人员中,少有人对戏曲发展史感兴趣,但从小在过剧团的周到,艺术的鉴赏兴趣使他在看到文物中的戏曲题材时,又生发了新的研究灵感。我省荥阳一带及豫北焦作一带,出土了一些汉唐及宋金元明的戏曲题材的文物,有画像、也有泥塑、雕塑等,这对周到来说又找开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许多人还沉浸在文革的痛思中时,他的研究目光已经盯在了戏曲文物上。他从洛阳王城公园西汉壁画墓和密县打虎亭东汉墓中方相氏打鬼的图像,找到了傩戏的踪迹,进而研究“巫与大武”和春秋战国时的俳优作戏。1980年,他的专论《从戏曲文物看中国戏曲起源》随着《戏曲艺术》的创刊号一起问世,是新时期考古学界艺术研究的“东风第一枝”,随后,他从不同时代的戏曲文物进行戏曲史的探索,他从河南出土的汉百戏图研究角抵戏的发展演变,从南阳汉画像中证实角抵戏的三种表演形式,即蚩尤戏、斗牛戏和东海王公戏。他从荥阳王水库的汉墓画中认出汉戏的“七盘舞”,进而研究从角抵戏到嬉戏的发展。河南焦作一带出土了许多宋金时期的戏曲文物,其中有壁画、雕砖、铜镜浮雕、瓷画、洋洋大观,周到一连写出了《北宋杂剧文物研究》、《温县宋墓出土散乐形式研究》、《温县宋杂剧雕砖摭谈》、《荥阳宋代石棺杂剧图考》、《荥阳出土宋杂剧雕砖考》、《安阳天禧镇宋墓壁画散乐图跋》、《焦作金元杂剧文物研究》和《修武金代石棺杂剧图研究》等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打出了一面独特的戏曲研究的旗帜。他从现代的戏曲理念去研究戏曲史,研究角色的产生、乐器的发展,演唱内容的变化,都有独到的结论。他认为唐代的参军戏仍然是一种说唱艺术,而非戏。周到说,参军戏是叙述体,而非代言体,所谓代言体,就是角色的诞生,角色的完成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他从荥阳出土的宋代砖刻中,考出宋代杂剧是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角色不完整,而焦作金代杂剧雕砖上可以看,角色已很鲜明。在研究北曲中,过去有人一直以现代戏曲中的配器为依据,揣测南曲以笛萧为主,北曲以弦索为主,甚至有人把北曲诸宫诸称为“弦索调”。他研究了修武石棺上表现“小石调”的乐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结论;即北曲主要乐器是大鼓、腰鼓、铁制的方响、拍板和筚篥(类似于大闷笛),演奏起来非常壮烈,具有铿锵之声,杀伐之气,并没有所谓的“弦索。”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人们常说,做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对于一个文物鉴赏家来说,还需要“万件器物”,没有上万件器物的阅历,就很难有真知灼见。周到就是站在了这“三个万”的雄厚坚实的基础之上。
  
  文物考古现在比较火红,算是个“显学”,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是个谁也看不上眼的活。在许多人的眼里,考古就是挖墓,谁也用不着这些人。但我省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就是在这长期的寂寞中成长的。周到一开始就敢于实践,不怕跑路。1953年,21岁的周到在省里学习了考古知识,回到安阳地区就到处调查,他在当时的邺县晁家村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遗址,立即调查,向省文化厅报告,并写文章给文化部的《文化参考资料》和《河南日报》,引得有关领导前往参观。1963年,该遗址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单位。这是周到初出茅庐的第一个大发现。1954年,河南省就派他到北大学习,接受名师指教,周到眼界大开。从北大回来,到浚县调查,发现了大石佛。浚县大佛现在名满天下,被称为“北方第一大佛”,但在当时以至过去很长时间内,人们并不认为是佛,而认为是“镇河将军”,连县志也这样记载。周到认为是佛,并基本确定了佛的年代,在河南日报首次介绍大佛。多年后,历史学家秦佩珩教授见到周到,象老朋友一样兴奋地说:“我认识你,就是从你在河南日报介绍大佛开始的。”
 


 

  周到来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后,才真地放开了两条腿。在1957到1958二年中,搞文物调查,当时河南省有128个县(市),除了栾川和芦氏,他全跑到了。就当时的交通条件而言,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就是凭这种毅力,走了万里路,看了万件物,成了河南文物的活字典。对河南的文物,他能如数家珍。1961年冬季,周到和刘建洲、吕品一行在唐河县图书馆,一蹲就是半个月。照他的话说是,他们一进图书馆,惊呆了,三间库房,全是古籍,大部分书架已腐烂,书籍散乱,很明显,很长时间没人过问了。他们顾不得饥饿的威胁,顾不得寒风冰霜,一本一册地整理、记录,记下了许多书的纸张、装帧、印刷特色。他后来鉴定善本古籍的许多知识,都是从那里学来的。他当时非常珍贵的原始笔记,在文革中失散了,谈起此事,他常感到遗憾。因为那些图书后来也失散了很多。
  
  周到逐渐将自己的研究由汉画、戏曲文物而涉及到古代艺术的诸名方面。如佛教艺术、石刻艺术等等。如前所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就首先关注浚县大佛,他提出了开凿于北齐、完成于初唐之说。虽然关于浚县大佛的初创年代至今还在争论之中,但作为一个学者,周到是认真的,他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当然也不轻易放弃自己有理有据的论说。1991年,他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写出了《河南浚县大石佛的年代问题》一文。对巩义的石窟寺,他也多次考察,他对石窟寺的名称演变、寺院的兴衰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造像的艺术风格和大同云岗进行了对比,认为“巩县石窟既保留着北魏时期浓郁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雕刻艺术的萌芽,形成一种由北朝向唐朝过度的艺术风格”。指出了石窟寺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他综合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特色,写出了《抚慰心灵的艺术》一文,说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世俗化、神秘化,佛教艺术也以其鲜明的精神显示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虔诚的造像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遗产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由于对佛教艺术研究的深入,他对铜佛像的鉴别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他撰写的《古代铜佛像鉴赏》一文,系统介绍了历代铜佛像的制造工艺和艺术特色,并介绍了伪品的制造和流传,是对铜佛像鉴赏和鉴别真伪是很实用的教材。
  
  周到由于接触研究了大量的古代石刻造像,他还带头组织过河南省石刻艺术馆,所以对石刻艺术又情有所钟。在石刻研究中,他特别注意石刻的线刻艺术。过去对石刻线画艺术,王子云先生曾有所研究,并提出“石刻线画”这一艺术概念,但研究者寥寥。周到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在上世纪末近七十岁时着力研究,他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一书写了导论《中国石刻线画艺术概论》,就石刻线画的学术概念、起源、历代变化进行了概述,提出石刻线画的研究应该建立独立的研究体系,体现了周到长远的学术见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到就以他的博学和对考古的热爱而闻名,由于他对河南文物的全面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他勤奋好学,不停顿地写作也使他练就了活泼、生动、简明的文笔,所以当《河南省志》开始编纂时,《文物志》的主编就众望所归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从1983年开始,河南省文物局就成立了以他为牵头人的编写小组,从《河南文物志选稿》编纂开始,梳理全省文物,整理全省各地编写人员的图文资料,一共9集,加上《河南省碑志叙录》共近二百万字,为《河南省志•文物志》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底,《河南省志•文物志》出版,这是我省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省文物的全面志书,应该说是会集了全省文物工作者数十年发掘、研究的心血,而作为主编的周到,也不负使命做出了值得一书的贡献。
  
  1993年,他还主编了七十多万字的《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一书。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河南省很需要这样一部书。该书全面地介绍了河南省文物价值较高、可看可读性较强、知识性趣味性较浓的1043处,是一部宣传河南古代文明的优秀读物。作为一个专家,不仅注重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积极参与普及读物的编写,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周到在他的学术专著之外,晚年又与人合作撰写了《中国古玩珠宝鉴定大全》,全面总结了他的鉴赏经验,其中包括铜镜、铜佛、宣德炉、古币、远古玉器、鼻烟壶、古砚、紫砂壶和碑帖等。周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出任河南省古代艺术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人民政府组建河南省文物鉴赏委员会时,他当然是专家成员,全省各地出土的一、二级文物,都要经他们鉴别定级。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组建文物鉴赏家协会,他出任会长。在河南省收藏协会中,他又是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的会长。作为一个知名专家,他从不保守,谁找他鉴定,他都乐呵呵地接待,还要给后辈讲很多知识。在同行中,他又是兄长式的人物,善待朋友,从不以己见压人。作为学者专家,他不断笔耕,不断有新著闻世。2005年《周到艺术考古文集》出版之后,紧接着,他的《文史随笔》也即将面世。
  
  由于周到的研究意趣很宽,所以我们常说他是“献身于考古,得心于艺术,钩沉于史海,了然于逸兴”。作为我省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周到的贡献是丰富的,而他的专业扎实、研究领域宽广、勤奋而又善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