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术瑰宝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术瑰宝 > 著名学者 >

发掘潜藏着的历史--蔡全法

时间:2009-09-14 18:10来源: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 作者:黄帝故里点击:

蔡全法:《炎黄文化研究若干问题之管见》,《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蔡全法:《古城寨龙山城址与中原文明的形成》,《中原文物》,2002年第6期;《新密

  蔡全法:《炎黄文化研究若干问题之管见》,《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蔡全法:《古城寨龙山城址与中原文明的形成》,《中原文物》,2002年第6期;《新密古城寨龙山城址的发现与认识》,《中原文物考古研究》,大象出版社,2003年2月;《新密古城寨城址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地位》,《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在河南文物考古研究的沃土上辛勤耕耘;
  
  他长期主持郑韩故城发掘工作,经过20余年的调查、分析、论证,基本弄清了东周郑韩故城的布局和规模,逐步发现确定了宫殿区、陵墓区、宗庙、社稷、手工业作坊区,让郑韩故城耸立在人们的心目中;
  
  他用文物实物资料证实了郑国东迁并不是先迁往别处,而是直接迁到了新郑;
  
  他主持发掘的郑国祭祀遗址,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他在中央电视台侃侃而谈,描述郑韩故城的惊世大发现;
  
  他担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站长20余年,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物保护,使新郑的文物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的一面旗帜;
  
  他在河南省政协会议上大声疾呼:搞经济建设,一定要保护好我们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
  
  他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为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新郑周庄墓地、新密古城寨、密县打虎亭汉墓、少林寺千佛殿、白衣壁壁画、郑州商城遗址、酇城汉墓和平顶山应国古墓的发掘研究和国内外展出提供了数千件文物实物资料;
  
  他主持发掘的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他通过详尽的调查、分析、考证,证实了古城寨是一处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否定了该城是郐国故城和黄帝城的论断;
  
  他在人和寨遗址调查中发现了新砦以外的另一新砦期城址和唯一地面有城墙的新砦城址;
  
  他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先后撰写了130余篇论文和报告,参与编写了三部专著,主持编写了两部专著;
  
  他先后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各一项;
  
  他参与或主持的项目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中国钱币协会第二届金泉奖提名奖;
  
  他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十佳职工”称号;
  
  他被河南省直工委和省人事厅授予“十佳职工”称号;
  
  他获得了新郑市人民政府“黄帝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
  
  他就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考古领队,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政协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新郑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的蔡全法。
  
  一、廓清历史的谜团
  
  尽管文物考古研究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当你从残破的器物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时候,当你从古老的遗址中触摸到历史脉搏的时候,当你从文物的演变证实历史进程的时候,你就会产生出无尽的动力,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到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中去。对这一点,蔡全法感触颇深。
  
  1972年,当的蔡全法走进河南省博物馆(当时文物考古部门和博物馆合二为一)大院的时候,他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空间,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陌生的大院,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工作,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单调乏味的了,但是蔡全法却把这一工作过程当作学习考古知识和了解省内文物概况的机会,作资料、填卡片都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空闲之余观看馆藏文物,掌握其时代特征,从而熟悉了文物考古省情,丰富了自我,提高了自己,使他从年轻人中脱颖而出,因此当其他人还没有进入角色的时候,蔡全法已经迅速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文物考古工作者。
  
  数月后,蔡全法就被选派到密县打虎亭汉墓,从事石刻拓片和参加壁画临摹工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重要工作接踵而至,少林寺千佛殿壁画临摹、揭帖、复原,郑州商城遗址发掘等地方的文物考古工地都留下了蔡全法辛勤的身影,更为重要的是所里将长期主持郑韩故城和新密古城寨龙山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的重任交给了蔡全法。
  
  蔡全法果然不负众望。在郑韩故城发掘中,他经过20多年的长期调查、分析、考证,基本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郑韩故城的修筑时期、布局、规模问题。他认为,郑韩故城现存西城的南、北、东城墙都是春秋初期郑国修筑的;韩国迁都后只是进行了加固加高,但放弃了双洎河南岸(今河李村)的部分城墙;分国城修筑稍晚一点;沿双洎河北岸的城墙是战国时期韩国修筑的。
  
  虽然全国已经公认郑韩故城在新郑,但是,新郑只在1923年发现了一座郑公大墓。经过长期的辛勤努力,蔡全法在1995年终于在郑韩故城东城发现了数处大型郑国贵族陵墓区。
  
  从1985年开始,蔡全法就着手调查韩国三侯五王的陵墓。经过长期调查,在郑韩故城周边地区发现了韩王陵,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实了韩国都城在新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蔡全法又发现了韩国宗庙碑,这也是国内年代最早的碑。并由此确认了原来的韩国宫城基址应当是韩国宗庙基址。
  
  1996年的惊世大发现,成为蔡全法的得意之笔。从1996年9月开始,到1998年10月结束,在蔡全法的主持下,发掘面积8000余平方米,一座以春秋郑国祭祀遗址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大型遗址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处大型遗址中,清理从西周到宋代的古墓葬168座、商周灰坑629座、水井98眼、灰沟13条、灶4座、烘范窑3座,出土各类陶器1600件、玉器和骨器153件、铜器58件、铁器70件、各类铸范1600件、铸炉炉体与部件600余件。同时,清理青铜礼器坑7座、乐器坑11座、殉马坑45座,共出土青铜礼乐器348件,其中形体大、级别高、铸造精美、保存完好的礼器142件,编钟206件。这次发掘出土文物之丰富,文化遗迹之重要,数量之惊人,都是郑韩故城数十年考古发现前所未有的。经过蔡全法考证,被确定为郑国社稷遗址。1997年,被国家文物局与《中国文物报》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通过20余年的调查研究、分析考证,蔡全法有了许多重大发现:发现了西周末期到春秋的制陶遗址,证实了郑国东迁并没有先迁到其他地方而是直接迁到了新郑;逐步解决了郑韩故城的布局、规模和分期问题;首次发现了铜器制造中的金、银、铜三元合金的熔炼和铸造,将这一历史从目前公认的宋明时期提前到春秋中期;发现了大批钱范,解决了韩国、赵国、魏国和楚国的钱币铸造工艺问题。
  
  蔡全法在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与周边聚落的调查发掘中,以考古学文化为依据,不仅对郐国故城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而且还确认了古城寨为龙山晚期城址。这一观点受到了学术界广大学者的认同与支持。同时,还首次发现了龙山文化宫殿和廊庑基址,对解决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认识。
  
  二、保护历史的根据
  
  蔡全法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新郑的。新郑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故都。八千前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在这里首掘,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在这里肇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两千多年前,郑韩两国在这里建都达四百五十多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的文化,众多的遗迹使新郑馆藏文物达五万多件。但是,当时新郑正处于开发建设的热潮,文物管理机构不健全,干部群众对文物保护认识不足,文物保护与管理还没有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不经申报和考古发掘擅自施工时常造成文物破坏现象。这一切都造成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地方政府与文物保护部门的关系比较紧张。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蔡全法被抽调到新郑工作站配合当地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抽调”就让蔡全法在新郑扎下了根,使新郑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1984年,蔡全法成为新郑工作站站长。根据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蔡全法认为,打铁先要本身硬。于是,他首先从本站各项制度完善和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做起,并由工作站出资,雇用四个精干青年,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县里文物保护。同时,加紧组织了新的的技术队伍。各项制度也得到不断完善,田野资料、文字记录、照片档案等都规范化、系统化。
  
  其次,理顺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蔡全法主动走出去,拜访县委、县政府领导,宣传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请求他们理解、支持文物保护工作。在蔡全法的不懈努力下,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落实编制,成立了新郑县文物保管所,并将工作站中业务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抽调到县文管所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开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县里召开建设开发会议都邀请工作站站长参加。并逐步实现了建设施工的程序化:施工基建单位必须先申请、再钻探、后审批,由文保所发出施工通知,才能到建设部门办理施工手续,杜绝了管理方面的漏洞。
  
  再次,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先对每一任县主要领导进行宣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蔡全法还经常在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和扩大会议上,讲解新郑文物保护现状和新郑在全国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每年十一月十九日,都与县文管所合作,制作版面、张贴标语、印发通告,宣传文物保护法。同时通过节日、集会、广场文化、文艺活动等进行宣传。工作站还和新郑博物馆联合举办郑韩之光等文物展。通过这些展览既展示了多年来新郑考古的成果,宣传了新郑悠久的历史,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爱乡意识,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多种途径的文物保护法宣传,使广大干群的文物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在新郑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了解文物、人人热爱文物、人人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第四,划定重点保护区,更有效地保护文物。随着文物保护法的贯彻落实和管理强度的增加,新郑工作站根据国家、省文物保护部门的要求,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在郑韩故城划出25个保护区,在基建考古中,由基建单位写出申请,文管所转工作站签出意见,然后逐级报国家局审批,审批后,根据国家局和省局意见进行工作,使新郑的文物保护、发掘研究工作走向了制度化、法制化。
  
  第五,做好文物修复工作。为了全面搞好文物保护工作,蔡全法和新郑工作站除了培养考古发掘技术人员之外,还着力培养文物修复保护人才。通过这些文物修复人才,目前已经对受损青铜器进行化学保护数十件,修复青铜器一千余件,修复陶器约三千余件。这些经过修复的青铜礼乐器,为国内外展出提供了重要展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修复的陶器不仅为郑韩故城发掘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而且为其他博物馆调拨与展出做出了贡献。
  
  第六,积极参与热情支持本所和兄弟单位的文物保护。新郑工作站技术人员还受外地文物保护部门邀请,积极参加其他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在青铜器修复保护方面,参与了平顶山应国墓地的青铜器化学保护与修复,经过五年的辛勤工作,修复青铜器数百件,为《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报告》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还为郑州市博物馆叶县博物馆修复商周青铜器数十件,解决了兄弟单位展出的燃眉之急。陶器修复技术人员除了满足本站陶器修复之外,还先后为新郑博物馆修复陶器展品数百件,并对商丘市《酂城汉墓发掘报告》所需陶器进行了修复。帮助四川大学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温县大司马唐墓大量陶俑及杂器的修复和器物绘图工作,支持了科研单位的科研和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还原历史的面貌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蔡全法逐渐认识到,文物发掘和保护非常重要,通过发掘可以提供历史根据,通过保护可以保存历史的证据。然而,发掘和保护都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古物本身并不是历史,而只能证实历史;保护文物也只是使那些能够证实历史的文物不被损坏;还原历史才是文物考古研究的真正目的,而还原历史离不开科学发掘与研究。于是,蔡全法不仅在日常工作中编写简讯、简报和报告,以便积累资料,为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蔡全法先后在《中国文物报》、《考古》、《文物天地》、《华夏考古》、《中原文物》等刊物发报论文、报告、简讯等达130余篇,历史阶段涉及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夏、商、周、秦、汉、南北朝、唐、宋,直到近现代,内容涉及陶器、石器、铜器、铁器、漆器、瓷器、壁画、石刻、音乐、舞蹈、文字、钱币、墓葬、庙宇、遗址、城址等等。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新密古城寨龙山城之布局与周围古聚落分布》,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洎河流域史前人类生存环境研究》、国家文化部《郑国编钟音乐研究》和省级科研项目《郑韩故城GIS大型遗址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他主持编写了《考古钻探知识与技术》、《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等著作,其中第一本总结了几十年考古钻探的经验,在考古类畅销书中排第二位,不仅成为全省考古钻探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而且被河南大学文博专业选为教材。他还参与编写了《少林寺千佛殿壁画》、《河南考古四十年》、《启封中原文明》等著作。
  
  郑国祭祀遗址和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研究,可以说是蔡全法对考古学研究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在郑国祭祀遗址的研究中,蔡全法通过研究确认了这里的铸铜铸铁手工业作坊是一处官营作坊的性质。发现如此大量的春秋礼乐器铸范在郑韩故城还是首次,出土的与熔炉相关的残件,以及各种炉料、炉砖、鼓风管、炼渣,对于研究春秋战国熔炉形制、熔炉性能、铸造方法、鼓风方法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他与国内重点院校合作,通过对出土的青铜礼乐器、铸铁实物、炼渣测试与金相分析,表明春秋时期这里已经有了金、银、铜三元合金的熔炼或铸造,这一技术在春秋列国铸造作坊中属于首次发现。否定了以前在科技界流行的这一技术产生于宋明时期的观点。在研究中发现战国铁器(含板材和条材)已经普遍使用了柔化脱碳技术,材质多成为熟铁或脱碳钢,有的成为韧性铸铁或脱碳铸铁,改变了过去认为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基本为生铸铁的认识。
  
  蔡全法通过研究确认了这里是一处社稷遗存,从而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左宗庙,右社稷”的说法。左宗庙:以前已经发现在今电视台、幼儿园有郑国的宗庙遗存;如今又在中行、城市信用社工地发现了社稷遗址,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吻合。这一观点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之后,得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的认同和高度评价。
  
  蔡全法发现其中除了春秋祭祀遗址之外,还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其他商周遗存和东周铸造遗址,其文化序列依次为二里岗下层二期文化,上层一、二期文化,西周晚期文化,春秋早、中、晚期文化,战国早、中、晚期文化,从而构建了郑韩故城周文化七期八段的分期体系。这些陶器演变关系明显,且前后一脉相承,可以作为郑韩故城和郑州地区同期陶器演变及断代标尺,填补了郑州地区乃至河南长期缺少东周系统陶器分期的空白,对于该地区两周考古、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历史研究考证方面,由于西周及春秋早期文物资料的发现,证实了郑国东迁是直接迁到新郑的这一历史事实。同时也印证了《竹书纪年》记载“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的说法。
  
  蔡全法还积极进行黄帝文化研究。1992年,在新郑召开的炎黄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研讨会上,蔡全法作了《炎黄考古学文化的定位》的发言,不仅将少典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相对应,将黄帝文化和仰韶文化相对应,而且以大量的文物考古研究,否定了“华阳故城是炎帝城”、“郑韩故城是黄帝城”的论断,指出应该充分重视对先民活动集中、历史久远、地位重要的唐户遗址的发掘研究,以便为华夏文化起源提供有益的文物实物资料。2005年在《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研讨会上,蔡全法再谈炎黄文化定位问题,不仅阐述了炎黄文化的考古年代,而且针对有学者提出“新密古城寨为黄帝故都”的论断,作为该遗址的发掘主持人,他以考古文物资料为依据,明确指出,新密古城寨是一座龙山文化晚期城址,是一座夏文化城址,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不会因个人意愿而随意改变成黄帝故都”。他的观点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广泛认同。在西平嫘祖文化研究中,他首先进行了西平县董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为这项研究提供了考古学支撑。同时,还在研讨会生发表了《从西平董桥遗址看西陵氏族的兴起》,从地理环境、考古年代、历史阶段、西陵氏族的性质诸方面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