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学术文章 >

河东戏曲民谣的文化内涵

时间:2009-09-24 16:10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作者:李 文 点击:

河东戏曲民谣以其独特的形式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成为民众表达某种情感的工具。民谣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价值越来越突显。

 

  河东戏曲民谣以其独特的形式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成为民众表达某种情感的工具。民谣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价值越来越突显。这些民谣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蒲剧剧目、蒲剧技艺、人民群众的看戏心理等等。这些民谣对蒲剧史以及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有很大的意义。河东,指今山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约相当于今之运城、临汾两个地区,古属冀州。秦置河东郡,汉迄北周因之,隋开皇初年废,大业三年(607)复置,唐武德元年(618)罢,天宝元年(742)再置,乾元元年(758)改为蒲州。今天所言河东,一般仅指运城市所辖之13个县(市、区),包括盐湖区、河津市、永济市、万荣县、新绛县、稷山县、临猗县、绛县县、闻喜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而临汾市,一般多以平阳言之。
  
  河东,历史文化悠久,有“戏曲之乡”之美誉。早在金元时期,院本、杂剧在这里的演出非常繁盛,故至今这里地上、地下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戏曲文物,且不断有新的出土发现,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稷山马村、化峪、苗圃三地金墓戏剧砖雕,永乐官潘德冲石椁线刻杂剧图、万荣孤山风伯雨师庙元代舞台残柱刻字,运城西里庄金元墓戏曲壁画,垣曲、芮城、运城、闻喜等地出土的汉代百戏乐舞俑等等,更显示了古河东早期戏曲的风貌和原型。明清以来,梆子戏又在此蓬勃兴起,蒲州梆子成为地方戏百花园中一支极富生命力的奇葩。戏曲在河东的长期发展,滋生了另外一种戏曲文化——戏曲民谣。这些民谣以简练的形式、形象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或记载了蒲州梆子剧目,或记述著名的蒲州梆子演员及其演出剧目、表演绝技,或记载演出习俗等等。它们在河东民间广为流传,是群众集体创作而成,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收17条,《蒲州梆子志》收63条,笔者搜集有33条,除重复9条外,共104条。就其内容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通过一定的方式记载剧目的民谣
  
  1、纯粹的记录蒲剧剧目的。这类民谣就是把一些蒲剧剧目通过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在民间社火活动中传诵。如《十本戏》是将蒲州梆子的十个带有数字(或数字谐音)的传统剧目从一到十串联起来,以在社火活动中传唱,其内容如下:
  
  一(遗)翠华,二进宫,三对面,四进士,五雷阵,六月雪,七星庙,八件衣,九龙柱,十(拾)万金。①
  
  2、通过一定的情节来反映剧目。这类民谣叙述了蒲州梆子一些剧目简单的故事情节,突出其中的主要形象。《十三旦》、《十三黑》、《十三红》等即是此类。
  
  《十三旦》、《十三黑》、《十三红》分别记载了十三个正旦为主的戏,十三个黑头戏,十三个红头戏。
  
  如《十三旦》:
  
  正月初一是新年,寒窑受苦王宝钏,同与她父去贺寿,算粮登殿得团圆。
  
  二月里来满地黄,机房教子王三娘,薛乙歌日后登金榜,三娘贤名天下扬。
  
  三月有个三月三,李艳妃宫苑泪不干,他父李良要谋龙位,多亏了徐杨保江山。
  
  四月里来麦稍黄,崔秀英哭的泪汪汪,她公爹上堂把冤升,黄知府贪赃不理民情。
  
  五月里有了五端阳,李翠莲含钗泪汪汪,刘全不负把瓜进,李翠莲借尸还了阳。
  
  六月里来三伏天,窦娥屈冤跪堂前,感应神仙把雪下,三桩誓愿旱三年。
  
  七月里来七月七,另行改嫁阎婆惜,宋江楼上来赔礼,为书信银两把命毕。
  
  八月十五月儿圆,穆桂英领兵辕门前,八千岁坐宝帐前,杨延景提起心胆寒。
  
  九月有个九重阳,白蛇青蛇到湖旁,,许仙借伞船舱上,灵王府里配鸳鸯。
  
  十月里来是寒天,李善人养儿心态偏,闵德仁休妻在庭院,把闵损的孝名天下传。
  
  十一月来雪茫茫,孟姜女为夫送衣裳,哭倒长城三百里,才见丈夫万喜良。
  
  十二里来整一年,番邦女子来骂关,雷振海城楼答应话,多亏鞑子保驸马。
  
  十三月来年又零,三春领兵要进城,匡胤口口哀三弟,高怀德一旁不留情。②
  
  这是晋南民间社火跑旱船的歌谣,记载了13个剧目,它们分别是:《算粮登殿》、《三娘教子》、《二进宫》、《三上轿》、《刘全进瓜》、《窦娥冤》、《杀院》、《穆桂英》、《借伞》、《芦花》、《送寒衣》、《雷振海征北》、《斩黄袍》。《十三黑》记载了《牧虎关》(《黑风帕》)、《巴州》(《过巴州》、《收严颜》)、《二进宫》、《郑恩吃瓜》(京剧称《三打陶三春》)、《取洛阳》(《光武山》)、《黄河阵》、《陈州放粮》(《下陈州》、《铡四国舅》)、《打焦赞》(《演火棍》)、《下河东》(《白龙关》、《龙虎斗》)、《炮烙柱》(《比干挖心》、《闯宫抱斗》)、《闹花灯》(本戏《归宗图》)。《十三红》记载了《八件衣》(《绣鞋记》、《阴阳报》)、《杀狗劝妻》、《伍员杀府》(《出棠邑》)、《丁郎认父》(《对菱花》)、《红罗山》(《红桃山》)《世王府》(《斩十王》)、《双官诰》(《三娘教子》)、《凤仪亭》(《连环计》)、《文王访贤》(《渭水河》)、《一捧雪》、《庆顶珠》(《打渔杀家》中折子戏《叩门杀家》)、《杀庙》(系《秦香莲》中之折子戏,)、《黄鹤楼》、《白龙关》(《下河东》、《龙虎斗》)。
  
  3、道出剧目,又简单地介绍情节。如《八出戏》即是在道出剧目的同时,并简单地介绍其故事情节:
  
  一出戏上画《走雪山》,哭坏了小姐曹翠莲,院子曹甫活冻死,又来了上八仙,迎接曹甫上蓝天,曹小姐哭得实实可怜。
  
  二出戏上画《二捡柴》,江秋莲出门泪满腮,李春发舍银荒郊外,一朵鲜花他不爱,人称他真君子仗义疏财。
  
  三出戏画上朱春登,《牧羊圈》舍饭在坟茔,妻母前来把饭讨,设灵堂,跪席棚,夫妻二人泪汪汪,龙抓宋氏谁不知情。
  
  四出戏上画《二进宫》,徐彦昭铜锤抱在胸,老杨博不肯把国保,徐彦昭巧计生,黑龙铜锤打在空,杨侍郎丹心为国尽忠。
  
  五出戏上画《五雷阵》,孙膑双锏无人对,王戒下山灭六国。倒打毛伯呈凶威,盗仙丹多亏了金眼毛遂。
  
  六出戏上画魏蜀吴,桃园兄弟走过茅庐,三请先生诸葛亮,借荆州,把身容,周瑜设宴《黄鹤楼》,摔破竹节令箭出头。
  
  七出戏上画《紫禁城》,画一个和尚叫唐僧,师徒四人把经取,猪八戒,并沙僧,还有大圣孙悟空,千辛万苦取下真经。
  
  八出戏上画《洪州城》,杨宗保回朝去搬兵,天门一百单八将,焦天鉴,孟友雄,还有元帅穆桂英,杀败辽兵救出公公。③
  
  二、关于蒲剧技艺的。蒲剧善用特技,其特技表演五彩缤纷,有最长见的帽翅特技、翎子特技、梢子特技、踩跷特技、担担子特技、椅子上的特技、耍帽子特技等等。蒲剧表演善用特技由来已久,种类繁多。几乎演员的形体和服饰道具,都用来创造出艺术化的特技,作为刻画和塑造出舞台人物的手段,使蒲剧中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如“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宁看存才《杀狗》,银元掉了也不愁”、“王存才的活路,孙广盛的走,冯三狗的唱腔,毕业生的手”(还有的地方流传为“广盛的走,毕业生的手,存才的扭,三狗的乱弹再没有。”)等。
  
  王存才,工花旦,原籍河南洛宁,幼年随父亲逃荒至晋南,落户于永济科河(今属芮城)。他相貌平常,嗓音一般,故在表演技艺上下功夫,力求有所突破,最后学成并发展了前辈艺人魏长生创造的跷功。魏长生的“跷工”以足掌为支撑点,王存才则用足尖,使足部与腿部成垂直型,踩跷后不需加宽彩裤,纯以真功保持体形美观与平衡,并巧妙地运用于表演当中。他先在《杀狗》中运用,焦氏被丈夫追杀时,他踩着跷,边跑边从狗背上“滚背”而过。后运用于《挂画》中,存才踩着代表“三寸金莲”的木跷,以优美的舞姿,登上一条桌凳,作各种挂画动作,下凳后,在行进中将“硌脚”的“小石子”踢向观众。后运城市蒲剧团吉有芳继承了跷功。
  
  孙广盛,工小旦,解州人。他扮相秀美,天生有女儿气,以“粉戏”闻名。他每演一剧都力求有自己的色。在《藏舟》中胡凤莲的“撑船”表演中,孙广盛为了使动作逼真,亲临黄河体验,依水流的缓急,开船、行船以及船靠岸等的不同操作,创造了多种撑船动作,形成了他独特的“走”,即“人走而裙褶不动”,如乘船顺水漂流一样。在《阴阳河》中扮李桂莲汲水,不仅创造了头饰银灯的形象,而且在担水圆场表演中创造了在行进过程中不用手扶扁担的平担、直担、换肩、跳担过头、横担探海等技巧,故民谣概括为“广盛的走”,以高度评价其技艺。
  
  冯三狗,工小旦,芮城县人,以唱腔闻名。他的嗓音洪亮而持久,可连演连唱,愈唱愈亮,特别是晚上演出,其声可传数里。初期以粗犷、简洁见长,观众戏称为“土匪旦”;后期唱腔变得婉转、细腻。他逼真地塑造了《六月雪》、《玉虎坠》、《上马》、《三拉堂》中的窦娥、娟娟、刘金定、李桂枝等形象。毕业生,本名赵七娃,原名刘启明。工小旦。临猗县夹马口人。他嗓音奇特,发音较粗而尾音尖细。他留有很长的指甲,双手指尖如笋,在表演中,善用多种指法表达各种情感。在《蝴蝶杯》中饰卢凤英,演《洞房》一折时,奇特的唱腔,辅之以多种手势,赢得观众叫好。
  
  三、反映观众心理的一类。此类民谣观众或受剧情内容的影响,或是受剧中某一个人物的影响,对此类剧产生了或喜欢、或讨厌的情绪。如“看了《杀子报》,老婆不敢娶”、“看了奸臣戏,落下一肚子气”、“看了《明公断》,一辈子不要汉”。《明公断》是敷演秦香莲之夫陈世美负心故事。《杀子报》叙王世成妻徐氏以刀杀子金宝事。这两个故事一个展现了发迹变心男子,一个展现了残忍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女子。民众在长期的观演中,对此二人心存痛恨。一些人也深受他们的影响,男性观众看到像徐氏这样残忍歹毒的女子,有时自然会产生“老婆不敢娶”的想法;而一些女性观众看了像陈世美这样的负心男子,难免会生出“一辈子不要汉”的控诉。“奸臣戏”中塑造的奸臣形象,往往狡诈、残忍,善于阴谋诡计,对正直善良的忠臣进行过迫害,观众出于对奸臣的痛恨,对正直善良的忠臣的同情,看戏时常常义愤填膺,甚至,有时会冲上舞台对扮演奸臣的演员殴打一通。因此会有“落下一肚子气”的感慨。
  
  民谣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民意的显现,也是历代统治者用以了解民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自古就有借用民谣观民风的制度。《汉书•艺文志》记载:“故古有采风之官,王者可以见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也。”④历代编史修志者十分重视民谣的作用,都将采选民谣作为其编纂史书的重要资料。据《二十五史谣谚通鉴》统计,共有990处引用民谣,《史记》53处,《汉书》70处,《新唐书》60处,《晋书》最多为139处。⑤可见民谣的重要性,而戏曲民谣,因其主要在于反映戏曲的内容,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为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更在于其对于戏曲史的价值。河东的戏曲民谣保存了大量的蒲州梆子剧目、表演技艺、艺人资料等,对研究蒲州梆子在河东地区的发展、演变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河东戏曲民谣给蒲州梆子的研究提供了“活”资料,不仅对研究蒲州梆子的发展有很好的补充作用,而且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
  
  河东戏曲民谣的传播反映了河东地区戏曲的发展、繁荣。蒲州梆子源于河东,主要流布于河东及周边地区,起源较早,对其它地方戏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现存大量的地上、地下戏曲文物,也证明曾经河东的戏曲活动状况。
  
  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民谣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形式之一,它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民众也正是以这种形式宣泄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戏曲民谣作为民众对戏曲的一种认知,不仅记载了戏曲的一些史料,而且通过这种轻松的形式,反映了一定时代的某些社会现实。
  
  民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习见的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所作的高度概括,是人们集体的创作,许多优秀的民谣始终在民间流传,有的甚至流传了好几千年。从《诗经》始,以后历代都有大量的民谣。民谣,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歌颂幸福美满的爱情,或表现劳动等等,几乎包括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众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历代统治者和文人难以了解和记述的。“民谣短小精干,易编易传,长短自如,产生较快,能敏锐而迅速地反映时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⑥
  
  戏曲民谣是在戏曲繁盛以后,特别是各种地方戏大量出现之后,才在各地大量涌现。它们记述了戏曲的各个方面,剧本剧目、演员、演出活动、演出习俗、观众心理等等。这些民谣的广泛流传,一方面,说明蒲剧在河东大地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民众对蒲州梆子的喜爱。河东大量戏曲文物的发现也印证了河东戏曲的繁荣和河东民众对戏曲的喜爱。同时,戏曲民谣的发现与整理,对研究蒲剧和中国戏曲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讲述者:薛庆荣,曾任河津县文化馆馆长。流传于河津一带。
  
  ②讲述者:屈殿魁,万荣人。流传于万荣、临猗闻喜一带。
  
  ③讲述者:王绪贵,运城人,流传于运城地区。
  
  ④《汉书》,中华书局中校点本,1962年,第1583页。
  
  ⑤曹振武,《浅析谣谚歇后语入志》,《黑龙江史志》2007年第8期。
  
  ⑥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山西运城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