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学术文章 >

试论人性化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时间:2009-09-24 18:30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作者:苏 红 点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消费者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在进行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感性的视觉审美观念、方便合理的利用、不断增强的环保意识三方面的分析,揭示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消费者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在进行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感性的视觉审美观念、方便合理的利用、不断增强的环保意识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商家与设计者对于包装的设计观念的改变,更加理想地体现了现代包装设计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感性理性审美观念人性化环保概念
  
  
  
  满足人性化需求是包装设计的最终目标。因为包装是商品的附属品,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包装从字面上可理解为包裹、包扎、安装、填放及装饰、装潢之意。“包”字在创字之始的象形文字意寓为胎儿置于母腹之中,形象地道出了包装的含义。
  
  从各个国家来看,每个国家对包装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例如日本把包装定义为:包装是使用适当之材料、容器而施以技术,使产品安全到达目的地,即产品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能保护其内容物及维护产品之价值。美国把包装定义为:包装是为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的准备行为。英国把包装定义为:包装是为货物的运输和销售所做的艺术、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工作。从这些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包装是为了保护商品使之经受运输与保管的考验,并进一步提高商品价值的一种商品化技术手段。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扩展这种技术手段提高商品价值,是每一位商家都在考虑的重点。人性化设计是理念的实现,是现代设计的高端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是现代包装的必然趋势。
  
  1、包装设计的人性化体现之一——感性的视觉审美观念《韩非子•外储》篇上有个“买椟还珠”的故事,说的是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包装珍珠的盒子装饰得十分华丽和讲究,结果,郑国人非常喜欢这个盒子,以至买下包装,退还了珍珠。这个故事原是比喻郑人“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但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已重视包装的重要性。现代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自动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的发展,信息的传递、网络资源和知识的创新将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各个层面的变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买商品的同时更加注重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即对商品良好
  
  人用线条的眼光看待世界,抛开现实物象本身的各种细节,用简单的线条概括和抽象对象。劳动人民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造型的灵感和能力,给后世艺术家以启示和参考。
  
  中国传统向来推崇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哲学,而最能形象生动表述出这一哲理的,则要算“太极图”。这就是一种抽象的造型形式,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衔合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正圆。通过这个“太极图”,先贤们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在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设计概念中,我们则把这种形式称之为“互让”。
  
  2、概括性应用民间美术的造型,往往不是视觉印象的直接复制模拟,
  
  而是根据自己的心意和目的,对对象本身进行改造和修饰。在形象的塑造上多是因材制宜,以概括的手法展现出物象自然、本质的面貌来。造型元素的概括性手法最突出的是大胆取舍,取就是夸张、提炼;舍就是省略、简化。取舍就是扬弃,取其长,弃其短。如北京王府饭店的标志图案就是使用的这种手法。王府饭店地处北京王府井,是一家五星级饭店,此地原是清朝皇室官宦的居住地,饭店的建筑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风格,所以该标志采用几何图形构成,以中国“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形,经变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线构成上下左右对称的正方形,有秩序的经纬穿插,表现出王府饭店的规范管理、优秀服务的含义。在细节处理上,作者让四角处的线条有意断开,意在描绘“井”字,暗示饭店位置,同时“井”字寓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图形中间的“王”,既是王府饭店的第一字,又代表饭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
  
  三小结
  
  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在于它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又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对于民间美术的收集和研究是继承发扬民间美术遗产的重要环节。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狂潮中,其正面临灭顶之灾。实际上,保护和珍爱民间美术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遗产是一项对文化糟粕的鉴别和淘汰以及移风易俗的文明工程,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
  
  [2]任玉萍、胡艳珍:《浅析中国民间美术的发生及艺术特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l988年。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孙瑞,女,1977—,河南郑州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工作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