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学术文章 >

古代 石牛雕刻四品

时间:2009-09-26 12:32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作者:王蔚波 点击:

中国古代对牛的役使出现很早,它既是耕畜又是挽畜。《山海经》中讲到周人祖先叔均发明了牛耕。如从古文字来考证,安阳殷墟甲骨文中已见犁字,说明驯养、牛耕不会晚于殷商以后

 

  中国古代对牛的役使出现很早,它既是耕畜又是挽畜。《山海经》中讲到周人祖先叔均发明了牛耕。如从古文字来考证,安阳殷墟甲骨文中已见“犁”字,说明驯养、牛耕不会晚于殷商以后。至于牛作挽畜,古籍记载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使牛拉车。据三国时期蜀国史学家谯周的《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后少昊驾牛,禹时奚仲驾马。”少昊乃黄帝之子,说明黄帝时即已经使牛驾车。


  
  商周时期,牛一直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的供品。周代实行了列鼎制度,史载礼祭天子有九鼎,其中第一鼎就是专门用来盛放牛的。牛除了用于肉食、祭祀外,还被用于拉车服役。牛与殷商之族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传说商人的祖先王亥就已掌握了“服牛”的役畜技术,使用牛拉车运货贸易,结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诸如《周易》中曾经提到:“王亥丧牛羊于有易。”就是说商的先祖王亥客于有易部落,有易首领夺其牛羊。又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关于王亥的事迹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这里的仆是指童仆,牛是指牧牛。不久,他的儿子为父报仇,打败了抢夺财物的有易部落,使商人逐渐成为一方霸主,所以后世也把生意人称作“商人”。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司辛”石牛,高14厘米,宽25厘米,下颌阴刻“司辛”二字。“司辛”或称为司母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而妇好则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声名显赫的女将军。因此,这件石牛应该是妇好死后专门为她制作的陪葬品,可能是商王武丁馈赠给王妃妇好的。武丁送此石牛给妇好作为随葬品,也许就是想让妇好在另一个世界里,观赏此物的同时,不忘先祖对商人所做出的贡献。石牛系白色大理石制作而成,圆雕兼施阴刻,跪卧姿势,长眉方目,嘴巴微张,环鼻,小耳,犄角粗大弯曲,尾巴下垂,足呈蹄形,通体阴刻图案装饰,质地细腻,酷似青玉,形象温顺,乖巧可爱。这件石牛,是妇好墓出土玉石类动物雕刻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朴规整,刻工精致讲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殷商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国家宝藏”之一。


 


  
  宋代石牛河南巩义宋陵出土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牛的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关于牛的石雕艺术,唐宋以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弦高犒师”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公元前627年,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献牛犒军、智退秦军救国,牛为郑国带来了吉祥,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如前所述,活牛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武器,石牛也可以在战争中派上用场。据《蜀王本纪》载,秦惠王想讨伐蜀国,但不知蜀道,就刻了五头石牛,将金子置于其后。蜀国人见到后,以为石牛能够屙出金子,是天牛,就报告了蜀王。蜀王信以为真,马上派兵千人,令五名力士率众拖走石牛,于是留下了一条通往成都的道路。秦王派丞相张仪循石牛之道去攻打蜀国,终于赢得了胜利。石牛之策,令人称奇。难怪古人喜刻石牛,今人藏之如获至宝。洛阳龙门博物馆即收藏了一件唐代(公元681年~907年)石牛,约长25厘米,高20厘米,昂首仰视,四肢蜷卧,雕刻于长方形底座上。角弯内勾,耳朵微耷,双目大睁,眼球鼓凸,鼻吻稍翘,阔嘴欲鸣,长尾贴于左臀。在初唐的石刻造像制作中,有一种锐利清新的刀锋往往显现在造型上。这种雕刻刀法,显然是由于雄厚的封建经济基础,所促成的技术发展和工具革新的结果。该件作品,雕刻手法洗练,写实技巧高超,运用概括的手法,真实地刻划出这一动物所特有的性格特征。
  
  继中、晚唐之后,宋、辽、金时代的雕塑,进一步与世俗生活相结合,在创作手


 

 


  唐代石年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藏
  
法上更加写实,出现了大量反映现实的题材,只是缺乏造型艺术所应有的强劲精神,以及内在的生气与活力,在类别和数量上,也远不及汉唐时期丰富多彩。但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皇陵石刻等名家手笔的杰出作品,其成就还是较大的,应属例外。如巩义宋陵出土的石牛,现藏巩义市博物馆,圆雕,头部向前平伸,双角向后弯曲,小耳,大眼,鼻吻部较尖,嘴巴微张,胸肌突出,跪卧于一长方形高大台座之上。台座四周上方大部浮雕山峦。在高大、复杂的山峦台座衬托下,卧牛显得模样乖巧,表情温顺,比例准确,刀法简洁,体现了宋代特有的雕刻艺术水平。明清时期,由于历史发展和社会需要,城市工商经济与世俗生活进一步走向繁荣,手工业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工艺性雕塑艺术也得到空前重视,甚至超过了以往的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功用更加宽泛,并且深入到日常家居生活当中,体现了实用与观赏的结合,反映出技术和艺术的融会。比如1985年三门峡市出土的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石雕母子水牛盖壶,就是其中颇为别致的一件。其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通高11.2厘米,长19.5厘米,石质雕塑,青灰泛白,整体造型为一大一小两头卧姿水牛,大牛作壶体,小牛作盖钮。壶腹圆鼓,中空,牛首张口作注,长尾上卷为执,背开契形圆口,上承卧牛形钮盖。二牛造型基本相同,惟有大小、仰俯、口部、尾巴等略有不同。整件作品手法写实,生动活泼,小巧玲珑,精致典雅,既实用又美观,充分说明了清代雕塑造型艺术的多样化。
  
  从上述古代石牛雕刻四品,我们可以约略看到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感受到古老传统文化的精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民风。


 

 

 

清代石雕母子水牛盖壶河南三门峡出土

文章摘自:中华文化书报期刊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