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研究期刊 > 史学月刊 >

史学月刊2009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时间:2009-09-26 20:13来源:史学月刊网 作者:史学月刊编辑部 点击:

史学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外交史研究 王晓德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美国外交史;学术研究 [摘要]自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

 

   
  史学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外交史研究
  
  王晓德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美国外交史;学术研究
  
  [摘要]自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在这30年期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9~1988年为第一个时期,中国美国外交史的研究开始向学术回归;1989~1998年为第二个时期,这一研究领域在80年代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呈现出春华秋实的局面;1999~2008年是第三个时期,这一研究领域在长期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对这三个时期主要特点的总结旨在从整体上对中国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基本发展轨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当然,这一研究领域还存在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广阔空间。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尤其是看到与国外相同学术研究领域的差距,必然会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回眸与前瞻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近代经济史;学术综述;回归本真;放归整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专题研究
  
  两汉郡守的教化职能
  
  ——秦汉意识形态建制研究之一
  
  雷戈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关键词]郡守;教化;制度
  
  [摘要]汉代循吏乃至所有地方官吏的教化实践绝对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而首先是一种制度行为。它所秉承的并非经典儒教,而是早已化为政治共识的官僚意识和帝国理念,其原动力只能来自皇权政体的意识形态建制。在两汉官方的意识形态教化实践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要明显大于中央政府,同时郡守的作用又明显大于县官。
  
  六朝时期的纬学
  
  刘国忠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关键词]纬学;六朝;《正纬》
  
  [摘要]纬学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大为盛行,到魏晋南北朝时则因官方的屡次禁绝而逐渐式微。纬学屡遭官方禁止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现实的政治需要,是主要针对敌对一方的,这并不妨碍他们自己援引纬书来服务政权。所谓禁纬对当时士人影响有限。虽然士人阶层对纬学看法不同,但士人对纬学的研习一直没有中断。从六朝时期纬学的命运起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思想或学说生存所应具备的各项条件以及它对环境所采取的应对方法。
  
  
  
  论宋武帝刘裕之文化素养及其文化倾向
  
  王永平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关键词]刘裕;文化;寒门;士族;佛教
  
  [摘要]在中古社会发展进程中,宋武帝刘裕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就其出身而言,他不仅在经济上“贫贱”,而且在文化与门第上也“家本寒微”,表现出“不经涉学”、“仅识文字”、“本无术学”、“轻狡无行”、“楚言未变”等特征,对士族社会之“雅道风流”无一擅长,且在生活与礼仪上表现出俭省朴素的寒门特色,遭到士族社会的耻笑。随着其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刘裕为改善与士族社会的关系,注意在文化上的士族化,“颇慕风流,时或言论”,组织诗赋歌咏,刻意模仿士族任诞风流的举止,造就了“不坠晋之遗风”的文化形象。同时,刘裕又提倡儒学,延请儒生经师,“议建国学”,虽未及实施,但体现出他整顿文化风尚的动机。此外,刘裕对佛教高僧多加礼遇,对后来的佛经翻译与义理之学的发展也不无影响。
  
  清末立宪时期马相伯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
  
  薛玉琴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关键词]马相伯;清末立宪;政治参与;宪政;民权
  
  [摘要]马相伯是清末立宪派中极其活跃且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清廷颁布预备立宪上谕后,马相伯率先发起组织专门研究立宪的团体——上海宪政研究会,出版《宪政杂志》;其后,又出任政闻社总务员,策划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对立宪运动的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参与收回苏杭甬路权运动,是这场民族抗争运动的重要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他的这一切政治参与活动不仅是出于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基于对立宪政治的深刻理解与对民权的诉求。立宪主义不仅是马相伯救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他为之奋斗不懈的政治理想。
  
  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研究中的准条约问题
  
  侯中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关键词]准条约;章程;合同;不平等
  
  [摘要]准条约概念是相对条约而言的,既然是“准”,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条约,但此类文件也具条约的某些特征,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普通的非条约文件。近代中国所缔结的章程或合同中,缔结一方是国际法主体,而另一方属于自然人或法人,那么此类文件属于准条约的范畴。公司或银行是准条约的一方,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东省铁路公司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准条约仍然可以侵犯中国主权,具有不平等性质。
  
  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与中美关系
  
  王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关键词]日内瓦会议;老挝;中美关系;中苏关系
  
  [摘要]1961年1月至1962年7月召开的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又称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是处于冷战对立局面的中美两国寻求一定程度妥协的一个显著例子。但是为何中美在日内瓦会议的相对缓和,并没有导致两国关系的和解呢?中美两国最新解密的档案表明,其原因在于权力政治的因素。北京和华盛顿都认为老挝并不处于其战略和安全利益的核心,因而都愿意在老挝问题上达成妥协,不愿为此卷入军事冲突。但是对美国而言,肯尼迪政府拒绝接受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地位。出于视共产党中国为非理性、富有侵略性和毫不妥协的这样一种知觉(perception),肯尼迪认为中国国力的上升对美国战略和安全利益构成的威胁要大于苏联。对于中国而言,中国领导人也清楚意识到保持反美姿态的战略效用。中国领导人相信中国通向大国的途径并不来自与美国的和解。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德国伯伦汉史学东传考论
  
  李孝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关键词]伯伦汉;史学研究法;傅斯年;兰克
  
  [摘要]在日本、中国史学的专业化进程中,德国史家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学方法论》经过日本史家坪井九马三的改头换面,变为《史学研究法》。20世纪初年,伯伦汉史学通过坪井《史学研究法》间接流传到中国,但最初影响甚微。“五四”以后,伯伦汉史学始在我国现代史学建设中发挥作用,如陆懋德、傅斯年、姚从吾、孔繁霱、张贵永等史家积极推广伯伦汉的史学方法。民国时期,各大学历史系专业都开设了与史学方法相关的课程,讲授内容基本以伯伦汉史学方法为旨归。伯伦汉史学渊源于兰克,而他突显的是兰克的史料考辨方法,以致后来傅斯年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对民国史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环境史研究
  
  从环境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西部开发
  
  付成双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关键词]西部开发;环境史;沙暴;物种变迁;环境保护
  
  [摘要]西部开发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西部开发,就没有今日之美国。自从著名史学家弗•特纳开创西部史以来,这一题目一直是美国史研究中最迷人的领域之一。传统上,我们总是从人类发展进步的角度去理解西部开发,看到的净是文明与进步:随着移民的不断西进,资本主义的小麦王国、畜牧王国和矿业帝国的兴起,现代化定居区的出现等等。即便是在研究中涉及到环境,那也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主题。可是,如果我们从环境史的角度去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西部开发,所见到的就不再仅仅是进步和发展,还有惨重的生态悲剧和教训。
  
  心理史学研究
  
  从《那桐日记》看清末权贵心态
  
  孙燕京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关键词]清末民初;权贵;那桐;心态研究
  
  [摘要]圆融、乐观等性格因素及际遇造就的“及时行乐”、“追新求异”、“气定神闲”等心态,在那桐个人升迁荣辱中起过重要作用。作为清末一代重臣,他虽无政治智慧,却结交有术、擅长纳贿、精于理财。通过解析他的日记,似可窥视部分清末权贵、民初遗老的生活起居、出入行藏,进而描摹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上流社会的一种心态,说明长期处于优容状态的满族权贵或对政治“懵懂不觉”,或自觉“大势已去”,以致政权更迭、时局动荡对他们的生活乃至心理影响甚微。通过那桐个案,把握满族权贵社会活动背后的复杂的心灵结构,从而探讨群体、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凸显清末民初上流社会群体活动与政权转移、风尚变迁、权利纷争以及社会各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原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