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走遍中原 >

殷墟访古

时间:2009-09-15 17:28来源:河南考古 作者:孙利亚 点击:

〖妇好封口盉〗 作 者: 责任编辑:王海霞 来 源:殷墟世界遗产 妇好盉 商代晚期(武丁世)妇好盉 通高38.7、口横6、口纵3厘米,重8.5公斤。 封口盉。颈内收,下体如鬲,分裆款足,

 

〖妇好封口盉〗


 

 
 

妇好盉

 


 
       商代晚期(武丁世)妇好盉
  
  通高38.7、口横6、口纵3厘米,重8.5公斤。
  
  封口盉。颈内收,下体如鬲,分裆款足,实心足心,口下有牛头空心鋬,顶部隆起呈弧形,边沿较宽平,前端有一个斜立的管形流,后端开一个长方形小口。顶面饰兽面纹,两侧加饰倒立的夔纹,颈饰斜角云纹,腹饰阴线大兽面,流上饰兽面纹两组,下饰三角纹。
  
  铭文字数,鋬下铸铭文2字
  
  铭文释文为妇好
  
  
  
  殷墟出土甲骨文

 


  妇好玉象(商)

 
 

       妇好玉象(安阳殷墟博物馆)
  
  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原料,经专家对其中的300件进行目验鉴别,认为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3件嘴形器质地近似岫岩玉,1件玉戈有人认为是独山玉,另有少数硅质板岩和大理岩。这说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为主体,有别于近畿其他贵族和各方国首领所用的玉器,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长达二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阶段。妇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浅深不等的青玉为主,白玉、黄玉墨玉极少。除王室玉之外,还有来自地方方国的玉器,如有的刻铭说明是来自“卢方”的,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国玉器的工艺特色。琢玉技巧有阴线、阳线、平面、凹面、立体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种琢法,图案的体面处理也有变化。妇好墓玉器的新器型有簋盘纺轮、梳、耳勺、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头、鹤、鹰、鸱、鹦鹉、鸽、燕雏、鸬鹚、鹅、鸭、螳螂、龙凤双体、凤、怪鸟、怪兽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等,其中有些器型尚属罕见。
  
  妇好墓玉器的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艺术传统,而且依据现实生活又有所创新,如玉龙继承了红山文化的玉龙,仍属蛇身龙系统而又有变化,头更大,角、目、口、齿更突出,身施菱形鳞纹,昂首张口,身躯卷曲,似欲腾空,形体趋于完善。玉凤是新创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长尾,飘逸洒脱,与玉龙形成对照。玉龙、玉凤和龙凤相叠等玉雕的产生可能与巫术有关。玉象、玉虎等动物玉雕来自生活,用夸张概括的象征性手法准确地体现了动物的个性,如象的驯服温顺,虎的凶猛灵活等。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如绝品跪形玉人,头戴圆箍形,前连结一筒饰,身穿交领长袍,下缘至足踝,双手抚膝跪坐,腰系宽带,腹前悬长条“蔽”,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面庞狭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表情肃穆。其身份是墓主人妇好还是贵妇,难以确辨。无论是玉禽、玉兽还是玉人,均为正面或侧面的造型,这是妇好墓玉雕以至整个商代玉器的共同特点。
  
  妇好墓玉器的大量出土,说明玉器在商代贵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玉不离身”的最早例证。
  
   
  司母辛”四足觥(图)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
  
  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殷墟玉器牛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近20年来,在全国不少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有玉器出土。这些发现,使人民确信,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玉雕工艺已臻成熟。另方面,它也为探讨殷商文化玉器的渊源问题提供了线索。
  
  殷墟玉器是在继承前代具有初步发展的琢玉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较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加以统治者对玉器的需求和重视,更促使玉雕工艺的迅速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玉雕史谱写了新的一页。
  
  殷墟玉器的色泽,绚丽多彩,表面的光洁度较高。多数含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纯色的较少。它们表面的颜色,以深浅不同绿色较多;计有墨绿、淡绿、茶绿、黄绿(较少)等;其次为黄褐和棕褐;灰色、白色(包括乳白)、黄色的较少;黑色、蓝色、银灰色、桔红色的更少。
  

  
  
 圆雕熊头鸟身器

 

  
  人是万物之灵!古往今来的艺术品中,表现人类本身的作品不计其数,玉人大概是这些艺术品中出现最早的品类之一,唯其数量稀少、内涵丰富而备受关注。中国古代玉人的出土、传世数量都很少,商代晚期玉人现世的也不多。玉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显然要比同期的其他玉器如玉礼器、玉肖生动物要高,这是因为,写实性玉人不仅对研究当时人类的种族、遗传、进化有很大的参考意义,而且,通过玉人的衣着、姿态还可以间接地了解当时人的生活、习俗、宗教礼仪以及社会地位等。另外,从艺术上讲,玉人的艺术性远比其他玉器种类高得多,玉人的砣刻要求很高,不仅要求玉器匠师要有很高的砣刻技术,还要求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躯比例、神情姿态、衣着打扮,尤其是人物的神情姿态,要刻画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就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了。玉人最为直接地反映了古人艺术审美意识。
  
  
  [殷墟访古]軓

 

  
  軓(R15344)
  
  长16.2,高6.3公分
  
  西北冈墓1136出土
  
  马车的辀与舆相接处往往以青铜构件加固与装饰之,称为「軓」。这件軓饰与辀相接的表面是以半浮雕的饕餮纹,与舆相接面则饰以一对向外的夔纹。
  

  
  
  妇好三联甗

 

  
  商代晚期
  
  通高六八、甗架高四四.五、长一〇三.七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由一件长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架面饰蟠龙纹三组,分绕三个圈口,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头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龙的身尾均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架面四角分别饰以牛首纹,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饰三角形纹和一周云纹。甗架四壁也有精细花纹:长边两面各饰五组龙纹和六个大圆形火纹,两者相互间隔,其下接饰大三角纹一〇个;短边两面中部各有一龙,两侧饰以大圆形火纹。主纹均以雷纹为地。在中间圈口的内壁有铭文二字。
  
  甑形制较大,口径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个扇面形孔,兽头半圆形空心耳。口下有两条细棱,饰游动状的龙纹两组,每组二龙,头相对,以雷纹为地。在龙身的上下侧分别填以圆形火纹。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有铭文二字。
  

  
  商白陶刻纹豆

 

  
  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tāotiè音涛帖)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智)、壶、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tiè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青铜豆还是一种礼器。
  
  
  
  殷墟访古]玉器欣赏

 

  
  根据对大量玉器和少量半成品的考察,得知武丁时期的琢玉工艺已达到高度发展,选料、用料、琢玉工艺首在选料、用料,有比较缜密的考虑。
  
  【造型】玉器的造型丰富多彩,刻划细腻,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玉石的造型器的造型模式,创作了不少诸如人像、兽畜、禽鸟等多种圆雕作品。如墓中所出的某些玉石人像、有极强的写实性,圆雕的兽禽和昆虫或行或立,大多形象逼真,有些还突出了外形的主要特点,如象的长鼻、虎的利齿、螳螂的刀足等,相当神似。浮雕的兽畜和禽鸟,多设计成侧视形,肥瘦适中,以作静止状态的居多;少数则作运动状态,如急驰的的虎、冲天直上的鹰。对于某些神话性动物,如蟠龙、凤、怪鸟等,造型也很优美。充公反映了当时的设计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对神话世界的向往。
  
  【纹饰】玉器的花纹,往往随客观形象而变化,自然谐调。
  
  
  
  牛距骨刻辞

 

  
  牛距骨刻辞(乙8688)
  
  长6.5,宽4公分
  
  小屯YH006南井坑出土
  
  民国二十五年第十三次发掘所得,为第五期的记事刻辞。字体风格也与金文较近。
  
 
  
  玉头冠饰

 

  
  玉头冠饰(R1737)
  
  长20.5,宽6.2公分西北冈墓2099出土,形状似璜,但从考古出土的位置考察,应为头冠饰。
  
  
  司母辛觥

 

  
  高36、长46.5厘米。盖作羊首形,小耳斜竖,卷如羊角。角后铸龙纹一条。盖面中部有细长扉棱,棱的一侧饰夔纹,另一侧饰怪兽纹。盖下有子口,可与器合。器身扁长,牛头鋬。流前端有小孔。前肢如马足,外侧饰龙纹,后肢如鸟足,粗壮,饰羽毛纹。流下有扉棱,通向胸部。胸前两侧饰夔龙纹。腹前饰夔龙纹,腹后饰翅膀纹。口下饰雷纹。尾端饰饕餮纹。盖里后端和底中部均有铭三字,铭文相同。
  

  
  “妇好”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饕餮纹鼎

 

  
  通高22.6、口径17.2、足高11.4厘米。重1500克。大口微敛,折沿,双耳,一耳与一足上下对应,另一耳在两足间。最大腹径在上部,圜底,底有人字形铸痕。锥足较高,中空外撇。腹饰单层的饕餮纹,上下界以圆圈纹。器底、足部均有烟炱痕。1964年12月出土于殷墟三家庄南的一个商代窖穴中。窖穴位于三家庄村东南约300米处。窖穴口距地面约1米多深,为圆形,通体呈袋状,平底。
  

  
  爰方鼎

 

  
  通高22.5、口长17、宽13.1厘米。重3100克。长方形,折沿,方唇,两耳立于口部短边上。腹向下内收,口大底小,底近平略下鼓。四柱足较高。两耳外壁均饰阴线对夔纹,夔头向下。鼎体的四角及四面中部各有扉棱一条。鼎腹纹饰分上下两部,上部饰对称的鸟纹,长边为两组四鸟两两相对,短边为两组两鸟,相互对应,鸟形体小,钩喙圆眼,眼呈乳丁外凸,翅上翘,足前屈,长尾下垂,作站立状。下部饰饕餮纹,为两夔组成。腹部均以云雷纹衬底。四足部纹饰相同,足上端云纹一周,下接绕柱的三角形纹三个。鼎体内壁一长边中部铸一“爰”字,阴文。腹、中部均粘有丝织品残迹。1984年11月出土于戚家庄东,墓圹作长方竖井形。墓口距地表3.45米,开口于殷代文化层。墓口距南北长3.03、东西宽1.53米,墓底长3.4、宽1.9米,墓底距墓口5.55米。墓圹四壁光滑坚硬似经过拍打加工。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

  [殷墟访古]虎形玉佩

 

  
  白、褐两色相间。体扁平。虎形,昂首卷尾,张口露齿,呈匍匐状。由颈至尾部线刻卷曲纹。形象生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安阳市博物馆。
  
  长16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
  

  
  中柱旋龍盂

 

  
 
  
  镶嵌蛇纹铜骹玉矛

 

  
  
  
  齐萦姬盘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通高15cm,宽55.5cm,重11.39kg。
  
  盘侈口,浅腹,圈足外撇。双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边缘处各饰一对伏牺。盘外壁以一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
  
  齐萦姬之
  
  作宝盘,其眉
  
  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大意是记齐国萦姬的侄女(“”在古文献中指侄女)做宝盘,祈望万年长寿无疆,了孙后代宝用此盘祭享。

 
  
  带盖白陶罐

 

  
  带盖白陶罐(R167)直径19.0,口径10.6公分小屯墓331出土
  
  带盖白陶罐形器。颈部有三道弦纹,肩部为头尾相连的简化龙纹。腹部饰以饕餮纹一道,饕餮纹以下则满布云雷纹。器盖中有一钮,钮顶饰冏纹,周围绕以蟠龙纹。盖内及圈足内各有铭文「五」一字。
  
 
  
  [殷墟访古]軓

 

  
  軓(R15344)
  
  长16.2,高6.3公分
  
  西北冈墓1136出土
  
  马车的辀与舆相接处往往以青铜构件加固与装饰之,称为「軓」。这件軓饰与辀相接的表面是以半浮雕的饕餮纹,与舆相接面则饰以一对向外的夔纹。
  
 
  青铜人面

 

  
  青铜人面(R1116)高25.3,宽23.4公分
  
  西北冈1400墓出土
  
  青铜写实人面,顶部有一环以供悬挂。耳朵特别外张,除口外,眼、耳、鼻六孔均透至后方,呈长管形。由以上诸特征观察,此件人面并非面具,然用途不详。
  

  
  祭祀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戒”。随着墓主人的安葬,祭祀杀牲仪式逐渐开始。这里是当年商王祭祀先祖的祭祀场所。在王陵大墓的周围,共发现2000余座祭祀坑。
  
  在商代,每当祭祀时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是人牲制度。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用人牲,这里也就成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里面埋葬着大量祭祀牺牲的遗骸。其中仅1976年发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就发现1178具人骨架。据不完全统计,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不辞1992条,共用人牲13052人。在祭祀活动中,还有是相当一部分是用动物作为牺牲使用,被称为兽祭坑。1976年春发掘的兽祭坑,里面埋葬的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过或喜爱的动物,主要有马、牛、羊、犬、象、猪、狐等,其中马有117匹。
  

  
  青玉鸟形佩(商)

 

  
  商代晚期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0厘米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具典型商玉风格。
  

  
  妇好墓出土〖三联甗〗

 

  

  
  提梁卣

 

  

  
  殷墟究竟出土过多少玉器

 

  
  国玉器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在长达七八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连绵不断,相沿不衰,这在中外古代雕塑艺术史中是独树一帜的,殷墟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夏及商代早期玉器的优良传统,下启西周玉器的先河,经200多年的生产实践,提高了设计水平和雕琢技术,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殷墟是商代后期盘庚至帝辛八代十二王的王都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其范围约有30平方公里。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的学者、专家的切磋与研究,认为殷王朝在殷墟建都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历时254年。
  
  自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殷墟,至今已有76个年头。经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陆续揭露出湮没在地下3000多年的殷代王都。同时,发掘出土了成千上万的各种质地的殷代文物和3万多片甲骨文。为研究商代文明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殷墟玉器只是其中的一项。本文对发掘品作一简要概述。
  
  一殷墟究竟出土过多少玉器,已难以考查。据不完全统计,截日至2000年,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约有2300件上下(内有少量石质的)。由于古今盗掘,殷墓遭受严重破坏,现在幸存下来的仅是劫余而已,不难设想,原随葬之玉器当远远超过
  
  此数字。《逸周日书•世俘解》称:“商王纣取天智玉琰(YAN)五,环身厚以自焚,凡日厥有庶告,焚玉四千……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八万。”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校为“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由此可见,殷王室和贵族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宝玉。
  
  殷墟玉器的色泽瑰丽多彩,晶莹光润。以妇奸墓的玉器为例,以深浅不同的绿色最多,黄褐、棕褐次之,淡灰色、白色(包括乳白)、黄色的较少。多数杂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纯色的较少。夏鼐先生认为:
  
  “这些颜色的不同,是由于它们的化学成分不同所致……不同的元素或化合物的同时存在,也会在呈色方面互相影响。”玉器,大部分年代清楚,按殷墟文化的分期序列,大致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以妇好墓玉器为代表,约相当于武丁至祖甲;晚期以殷墟西区墓玉器为代表,约相当于廪辛至帝辛。早期玉器的禽鸟和鹦鹉多作站立状,兽、畜、鸟的主纹大部采用双线勾彻手法,晚期的少见鹦鹉,禽鸟多作伏状,纹样多用单线阴刻,早期某些器物(如刀、浮雕玉人)的相应部位琢成扉棱状,晚期的则少见扉棱;早期玉戈形制较大,晚期则较小:早期个别玉器具有“俏色’’倾向,但不典型;晚期“俏色”作品已较成熟。玉器分期、断代的初步判定,使我们有了一个较可信的尺度,用以检验以往非科学发掘出土的玉器(传世品),从而加强了断代的准确性。
  
  殷墟玉器是商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殷代琢玉手工业者的辉煌业绩,其艺术意义不亚于殷代青铜器。以往因发现数量不多,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近20多年来,随着殷墟发掘的开展与深入地研究,殷墟玉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收藏家的普遍关注,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我们应当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推陈出新,使我国玉雕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殷墟玉器的质料,有新疆和田玉、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岫岩玉,可能还有河南密玉。而以新疆和田玉占多数;其次为透闪石软玉,南阳玉和岫岩玉甚少。那么,远在新疆的和田玉何时输入中原的呢?据《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上书秦王曰:“今陛下致昆仑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矣。”可见秦统一中国之前,已有新疆玉输入秦地(中原地区)。郭宝钧先生据《穆天子传》有穆王登昆仑的传闻,认为“昆仑玉进入中原或可上溯到殷周之间。”妇好墓中出土有较多的用新疆和田玉琢成的玉器证实,和田玉输入殷墟最迟在殷王武丁时代。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者推算,武丁在位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250至前1192年。
  
  在殷墟,至今还没有发现较大规模的制玉手工业作坊,只是1975年冬在小屯村北发现两座殷代晚期的小型房子。在房内,出土有大量砺石、石锥形半成品等,并有少量玉料和几件精致的“俏色”玉石艺术品,发掘者估计这里可能是磨制玉石器的场所。从殷墟出有各种品类的玉器,而有些器类的造型(如戈、簋等)与殷墟同类铜器接近,以及部分玉器的花纹与铜器花纹相近分析,大部分玉器应是殷人在当地制造的。至于少数刻有文字的,可能是某些方国贡纳的。
  
  二殷代玉工在继承前人琢玉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善青铜工具,使琢玉工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选料、用料缜密考虑:往往用同一块玉料和玉色相近的料琢雕成成对之物,如妇好墓出土的成对玉象和成对玉马,善于利用玉料的自然形状,设计出比较切合的题材,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作伏卧回首状的玉牛,主要是依据这件籽玉前高后低的自然形状巧妙设计而成,能利用玉石料的天然色彩,创作“俏色”作品,如小屯村北一座殷代晚期房子中出土的一件圆雕玉鳖,背甲呈黑色,头、颈和腹部呈灰色即是一例。这说明,我国的玉石“俏色”作品,最迟可追溯到殷代帝乙、帝辛时代。
  
  (二)造型多样化,某些作品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程式,在人物和动物的玉雕中尤为突出。如妇好墓出土的圆雕人像,作跽坐形,双手抚膝,人体比例大致适当。它们面部表情不尽相同,发辫、衣纹各有特点,精细入微;圆雕的兽、畜、昆虫等,大多形象逼真,有些还突出其外形的主要特点,如虎的利齿、象的长鼻、螳螂的刀足等,勾画神似;对于龙、凤等神话动物,造型和纹样也很优美,多数浮雕的兽、禽设计成侧视形,以作静止状态为多见,只有少数作运动状态,如殷墟西区M216:24的一件玉雁,尖喙歪头,双翼展开,给人以飞向远方的感觉。
  
  (三)多数动物形玉器的花纹各具特征,刻划细腻。如兽类的身躯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背部多为脊状纹,眼则为“目”字形纹:禽类多用羽毛纹或翎纹,眼多为圆圈纹,龙多用变形云纹或菱形纹等等。
  
  (四)比较熟练地掌握镂空、钻孔和抛光等技术。镂空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全封闭式”;另一种为“半封闭式”。钻孔大致有“管钻”和“桯(TING)钻”两种,一般扁平形,孔眼较大的如璧、环等中心部位的孔都用管钻;而一些佩带饰物上的小穿孔,则多用桯钻。多数玉器的表面,晶莹光泽,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抛光。在殷代,可能用兽皮或丝麻织品作材料,蘸水加金刚砂对玉面进行抛光。
  
  一件玉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选料、开料、造型、琢纹、钻孔、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而以琢纹的难度最大,技术要求也较高,有可能由专人操作。各个工序都配合得较好,从而能有效地生产出许多精品,即使用今天的工艺水平来衡量,也是很高的。
  
  殷墟玉器的种类相当齐全。根据我们对实物的观察,参考夏鼐先生对商代玉器的研究成果,将它们分为礼玉、仪仗性武器、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7大类。下面择要简述。
  
  (一)礼玉主要用作礼仪、祭祀等,有些也用于佩带。器类有琮、圭、璋、璧、环、瑗以及簋、盘等。
  
  琮的数量较少,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高体高射,四角雕出凸棱,极少见;另一种矮体短射,四角凸棱上琢蝉纹或几何形纹,但也有素面的。圭多作长条形,下端有穿,有的表面琢有简单花纹。璋不多见,在一些残片上,发现有朱书字迹。璧、环、瑗三者相加后的数量较多,它们各自的外形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孔口与体面平;另一种孔口凸起成圈状。多数两面抛光,少数体两面均雕同心圆阴线。夏鼐先生认为《尔雅》中所说的“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是“汉儒故弄玄虚,强加区分”。他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曾在小屯东北地殷代宫殿宗庙区内丙二基址的南面,发现两件东、西并列的玉璧,白璧在西,苍璧在东,璧孔中饰满绿松石。结合《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的记载,这两件玉璧可能是祭天后的遗留。簋仅两件,均出于妇好墓,一件呈绿色,另一件呈白色。外表均雕有精美纹饰,当系王室的祭祀或宴飨用器。
  
  (二)仪仗性武器有戈、矛、戚、钺、大刀和镞等。以戈的数量最多;矛、钺都很少。
  
  戈的形制不尽相同,但都不具备杀伤力。在少数戈上雕有或书写有纪事性文字。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大型玉戈,在内的一面后部雕“卢方口入戈五”6字。大意是说,卢方的某人入贡了5件玉戈;小屯M18:16的一件短内玉戈,在援的前端一面有朱红色文字,可能是战争获胜后所书,也可能专制此戈并书记事。此外,妇好墓还出土有一件玉援铜内戈,在铜内的花纹上,遍镶绿色石片,工艺精湛。此戈不宜实用,其功能与玉戈同。
  
  大刀仅一件,妇好墓出土。刀身窄长,后部有一穿,背部雕出锯齿状薄棱,短柄。刀身两面雕以精细的龙纹,相当精美。
  
  (三)工具有斧、凿、锛、锯、刀、槌、纺轮、铲、镰等。从实物考察,少数铲和某些小刀有使用痕迹,纺轮和一部分小刻刀也有实用意义:至于斧、凿、锛及某些小刀,制作精致,大概都是:象征性工具。例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斧,长方扁圆体,弧刃,长方形内,一穿。身两面琢精细的兽面纹,侯家庄1001号大墓盗:坑出土的两件残玉斧,均刻有文字。
  
  刀的形式较多,大致可分边刃和端刃两大类:边刃刀主要有:凹背短柄和梯形及半月形3种,如妇好墓出土的两件凹背短柄;刀,成对,背部雕出薄棱,刀身两面各琢S形纹和方目纹,梯:形刀刃长于背,靠背处有两孔,身两面雕倒置的兽面纹,端刃刻;刀均为斜刃,柄端大多雕成各种动物形象,如夔(ku{)、鸟、壁虎;(图9)、鱼等。柄端多有小孔,可佩带。
  
  (四)用具有研磨朱砂的臼、杵,调色的盘以及梳、耳勺,匕等,皆为实用之器。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调色盘,盘后端两面.雕鹦鹉形纹,有纽可悬挂。盘底满染朱砂;梳的背部雕双鹦鹉纹:或兽面纹,具有装饰意义:耳勺的柄端雕成鱼形或蝉形,小巧精致:玉匕较少,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呈长条形,柄部一面饰蝉纹,另一面饰夔纹、蝉纹、目雷纹和三角形纹,花纹瑰丽谐调。
  
  (五)装饰品数量最多,总数达千件以上,品种也较齐全,计有:佩带和镶嵌饰物,头饰和冠饰,腕饰,器物上和衣上的坠饰:佩戴的串珠,以及用途不甚清楚的饰品。其中不少作品雕琢得相当出色,堪称殷墟玉器中的精华。
  
  1.佩带和镶嵌饰物题材多样,主要有人像、人头像以及各种写实性和神话性的动物。此外,还有柄形饰、牌状饰、牙璧、璜(huang)、玦等。对柄形饰和牙璧这里从略。
  
  人像和人头像多系玉质。圆雕人像多作跽(ji)坐形,双手抚膝,表情各有特点,仅少数作其他姿态,浮雕人像多作侧视蹲踞形,双臂上举。仅一件作站立状,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有人称之为“阴阳人”。由人像和人头像可看出殷人的5种发式:(1)在右耳后侧梳或拧长辫一条,由头顶盘后脑一周,将辫梢压于辫根下,(2)在头顶梳短辫一条,垂于后脑;(3)在额头留短发一周;(4)在头上梳两个上翘的角状髻;(5)在后脑梳个下垂的发髻。能看出的冠式有5种:(1)作圆箍(gu)形,戴头部以束发;(2)在圆箍前加一横置的筒状饰:(3)戴高低有别的平顶冠;(4)筒状高冠;(5)冠上中部竖立一倒置的鱼尾装饰。可看出衣裳的形式有3种:(1)交领长袖,腰束宽带,衣上有蛇纹、目纹和云纹,颇气派;(2)一件石人,纹样为大开领右衽,腰束宽带下身着裙,长似过膝,胫扎裹腿,足穿翘尖鞋,衣及腰带似有刺绣的花边,甚讲究;(3)后领较高,长袖,衣下缘似及小腿,衣上饰蛇纹和云纹,胸部有兽面纹,或许是文身的标志。此外,还有一件石人,腹部仅悬一长条形“蔽膝”,无衣纹。这些不同衣着、装束的人像,有的可能属于不同阶级的人物,有的可能是性别或年龄的区别,它们对探究殷人的社会生活及纺织工艺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
  
  写实性的动物形象,种类繁多,计有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头、蝙蝠、鸟、鹤、鹰、鸱鴞、鹦鹉,雁、鸽、燕雏、鸬鹚、鹅、鸭、鱼、蛙、龟、鳖、螳螂、蚱蜢、蝉、蚕和螺蛳等31种。大多为单件,形象逼真;个别的雕成双鹦鹉、尾相连,极富情趣。有些兽畜、两两分别成对,如妇好墓出土的对马、对象、对鹅等。这些发现,反映出琢玉艺人对动物的精细观察;也是研究殷代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的珍贵资料。
  
  神话性动物主要有龙、凤、怪鸟兽和鸟负龙升天等以龙为多见,大多工艺精湛。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圆雕蟠龙(M5:408),方形头,张口露齿,双角后伏,质优纹美,凤仅一见,作侧身回首形,尖喙圆眼,阳纹浅浮雕,工艺难度较大:一件浮雕怪鸟负龙升天玉雕,构思新颖别致,呈现出怪鸟踩云升天的画面,极富想像;怪鸟兽多为兽角鸟身,纹样精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牌形饰仅一见。正面雕上下相对的兽面纹,两侧有扉,上端有孔,可佩带。
  
  璜的数量较多,主要有龙形、鱼形和素面3种。以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大型璜最奇特,两面分别雕琢人面鸟身纹和戴冠的侧身人面纹,有可能是冠饰。
  
  玦的数量少于璜,有龙形、虺(hui)形和素面3种。龙形和虺形殃质地厚重,纹样精细,大概是一种佩带饰物。
  
  2.头饰和冠饰主要有笄(ji),其中不乏精细者,但多为单件。而小屯M331出土的一编“编珠鹰鱼饰”为由1枚雕鹰玉笄、17条玉鱼和181颗绿松石所组成,在其中一条玉鱼上琢有“大示它”3字,殷墟仅此一例。
  
  (六)艺术品数量甚少,其上皆无孔眼和短榫(sun),不能佩带或镶嵌,但都质优形佳纹美。如妇好墓出土两件圆雕玉虎,其中一件张口露齿,头长两个龙角,作奔跑状,是上等的观赏作品。
  
  (七)杂器数量不多,但内涵庞杂,可识别的有玉韘(she)、玉马嚼、玉策、含玉等。除含玉外,都较少见。玉韘今称扳指,形似半截壶嘴,背面有一条凹槽,可纳弓弦。正面雕兽面纹,有两个小穿孔。射时套于拇指上,作钩弦之用。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扳指。

  
  王陵墓葬展

 

 

  
  殷墟王陵遗址从1934年迄今,发掘出13座大墓,2000多座祭祀坑,大墓规模宏伟,虽历遭盗掘,但劫余之物仍可反映王室的豪华与奢侈。东区祭祀坑数狼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王陵大墓与祭祀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奴隶制度、埋葬习俗、生产水平,是中国古代文明史所遗留的辉煌篇章。王陵遗址分东、西两区,已发掘的王陵大墓,由于墓主人身份高低的不同,在墓葬规格上,出现了平面呈“亚”字形(二墓道)、“甲”字形(一条墓道)的墓葬形制。墓内有棺、椁,并殉有人、畜,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艺术品。这些随葬即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商代社会里,祭祀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大事,多数由国王亲自主持。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风雨、祖先、神鬼等等。在王陵遗址发出的2000余座祭祀坑中,白骨累累,显示了殷代奴隶的悲惨情景。把人强行处死后埋入坑内祭祀祖先,称为人祭。人祭坑排列有序,分为若干组,每组代表一次祭祀活动。有活埋的,有先处死后再埋入的。祭祀的人牲,多为战俘,也有一些是奴隶。
  
 

  殷墟出土玉饰

 

  

  
  骆驼兽头刀
 
   
 

  
  骆驼兽头刀(R22119)
  
  全长31.9公分
  
  西北冈墓1311出土
  
  商代随战车的武士的基本配备之一是兽头刀,可能是近身搏斗时所用的利器,也可用为工具。本件之兽头为骆驼,眼、鼻及耳部特别突出,眼下各有一环,一侧的环上尚存一节双孔环,可能是链条之一节。
  

  
  殷墟宫殿区发掘现场

 

  
  1934年在候家庄西北岗发掘殷代王陵大墓中的鹿鼎、牛鼎。
  
 
  
  虢太子墓出土的太子车斧

 

  
  
  
  古风神影过殷墟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郭沫若《访安阳殷墟》
  
  若是五百年前,我愿生在姑苏,看画舫朱楼,听呖呖莺声,三生花草梦苏州。若是一千二百年前,我愿生在长安,访才子名优,观盛唐气象,一日看尽长安花。但若在三千三百年前,我愿生在殷墟,彼时的国都,任洹水潺潺,素衣缟巾,在上古的长风里阅尽神话。
  
  褰裳上墟丘
  
  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宫殿遗址,最后一个王帝辛,也就是暴虐出名的纣王,他的大名鼎鼎多半是因为《封神榜》。商王们全部以天干为名,从始祖王亥起到帝辛皆是如此,商人的古朴平易可见一斑。商灭亡之后,都城也遗落在冷月寒鸦之中成了一片丘墟。箕子有回路过殷墟,看到当年森严的宫禁长满了碧油油的麦苗,感而长叹“麦秀渐渐兮,禾黍离离”,以后麦秀禾黍这个词语就脱离了其作为农作物的原意,作了兴亡之叹的代名词。
  
  深秋摇落萧瑟,上殷墟信步多半会有些感慨。殷墟如今辟作博物苑,周围景致很好。春夏桃花夹风,杨柳蘸水,丘明川媚,草如碧丝茵茵,别是一种柔婉的调子。不过喑呜耳际的北风也许倒更契合殷墟的气质。侧耳倾听旷野空响,脚下这片历史的荒丘竟埋着积淀了三千余年的文物与震撼。苑内陈列着仿殷大殿,妇好墓享堂妇好墓圹,尤为值得一看的是别树一帜的甲骨碑林。在仿殷大殿和殷式阁楼内,还辟有国内独步的甲骨文展厅。殷墟的大门据说也是仿照商代的式样建造的,远观像极了甲骨文的“门”字。以前只知道商代的殿宇是很宏伟的,王宫大殿万余平方,这跟麦秀禾黍清漾绿波的田园牧歌的反差的确巨大,无怪箕子见了那样伤心。
  
  翰墨有馀迹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神鬼物灵对人要通晓天地玄机无比恐惧。文字之于人的影响是怎样高估都不为过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现在众所周知的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正是在殷墟。
  
  某种程度上说,甲骨文与后人相见恨早。
  
  许久以来,安阳小屯村的农民种地不时刨出来些白骨片片儿,锄头拢拢丢在一边,在地头叙闲话儿时就随手捏碎几片。后来这被称为“龙骨”的物什被证明是一味相当有效的药材,小屯村开始有些人捡了龙骨卖到药铺里去,甚至为了卖个好价钱,专用刀尖磨去上面像字的东西。杵臼研磨,那太初文字的吉光片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给捣成齑粉,熬成药汁儿,灌进肚子里。
  
  感谢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校长先生王懿荣,1899年无意中发现这是上古的文字,甲骨逃离了粉身碎骨的厄运。然而甲骨是“孔子以前的东西,孔子所不曾见过的”的东西,又出现在多事之秋,颠沛自此开始。收购甲骨的人从药商变成了古董商,一个字由二两银子很快涨到十两。如此价钱,刺激了造假甲骨的人,也印证了真甲骨如何受关注和被觊觎。来安阳淘换甲骨的颇有些外国人,不乏真正做学问的,也未尝没抱有不利于孺子的私心。
  
  很多甲骨流散异国,令人心痛。作为甲骨文研究专家出名的加拿大人明义士,手中曾拥有五万片甲骨,是当时甲骨收藏的大户。他离开中国时带走了6000余片精品,现存加拿大皇家博物馆里。
  
  甲骨文识别出1000多字,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甲骨文展厅的介绍翔实可信,有兴趣的话,不妨学几个甲骨文字,作为一种纪念。殷墟博物苑内出土甲骨最多的H127甲骨坑,被世界档案大会和国际图联大会定为世界最早的档案库和图书馆。站立殷墟甲骨坑前,想象是可以无极限的,文字则多少有些苍白无力,因为无论我们用自己的文字写什么,都是这些契在龟甲兽骨上的字符的余脉。带着现代文明的轻狂张扬面对甲骨坑,遐思激越。在这片太初的文字祭坛上,膜拜和颂扬都是多余的,需要的只是去感觉,去浮想。
  
  安危托妇人
  
  殷墟妇好墓的挖掘由一位女考古学家主持,不能不说是一项巧合。因为妇好乃是中国以至世界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军事家。
  
  妇好的声名远不如附近墓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来的响亮。也难怪,她随葬的青铜兵器上的铭文辨认出之前,妇好的存在并不被所有人认为是信史。她北讨土方,东南伐夷,西败巴国,战功赫赫,还经常主持祭祀仪式,在父系氏族社会中,这种作为别说女子古今一人,即使在男人也是难以想见的不世奇材。
  
  妇好墓享修葺得重檐草顶,原墓中的陪葬极尽奢华,玉器755件,另有近百件石器宝石器。妇好墓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墓葬,如今整理成三层地下室,前两层陈列着文物,最下面是按发掘现场摆设的墓坑。文物中有一件精致之至的玉凤,圆润光华,墓中仅此一件,珍贵非常。部分是因为殷商崇信玄鸟,似乎也是妇好身份的象征。妇好墓出土的?尊在青铜器中颇享美誉,整体作?形,头部微昂,圆眼宽喙,周身纹饰精细,难以尽数,是商代青铜工艺的超绝体现。
  
  陪葬器皿的精美绝伦,看得出武丁在妇好死时对她倾注的爱有多深。妇好是否明眸皓齿容光照人不得而知,不过一位一生深得丈夫宠爱的王后,想来也是端美而有风致的。自古美人同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立下戎马功勋的王后妇好,未曾衰老就溘然长逝。武丁对她的哀悼持续了很多年。妇好墓两侧随葬的人骨,姿态异常安详平静,没有挣扎的迹象,据说这些人都是自愿殉葬追随妇好将军的。这恐怕并不能都归之于残忍愚昧,古人对生死的看法与我们实在有着很大的差异。
  
  看了些鬼斧神工天公造化,看了些雪雨星霜月露风云,愉悦双眸之后,不妨走上殷墟徜徉漫步,轻轻扣醒沉睡三千多年的殷商,在青灰班驳的铜锈里探幽发微,让自己浸润在上古的长风中。这不止是眼目的颐养,更是一种直达精神的震慑。在殷墟,这片太初文字的祭坛,俯身回首呼吸触及的是文化。无论这个词被躁动的现代文明如何庸俗化了,仍是人之所以为文明者的心灵寄寓所。
  
 
  
   
  
  [殷墟访古]青铜〖扁铙〗

 


  
  殷墟车马坑

 

  
  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含本苑展厅陈列的6座在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中柱旋龍盂

 

  

  
  [安阳殷墟]商代骨制埙

  
  河南安阳殷墟侯
  
  家庄1001号墓出土,埙体前后刻兽面纹,制作精美,呈橄榄形,有五个音孔。
  
 
  
  嵌绿松石獸面銅泡


  

  
  人面具

 

 

 
  玉象

 

  

  
  中柱旋龍盂

 

   
  殷墟出土--青铜头盔

 

  
  
  [殷墟访古]:夔纹辖饰

 

  
  夔纹辖饰(R15328)
  
  长11.0,宽4.0,高2.8公分
  
  西北冈墓1137出土
  
  商代的辖主体是木料,上端套以长方形的青铜杠头,再以木栓固定之。本件的看面为浮雕的夔纹,背面纹饰同,但为平面图案。顶端为蝉纹,前面则上段为蛇纹,中间为木栓的方孔,下段为蝉纹。
  
  
  [殷墟访古]:殷墟玉器

  
 
  
  夔纹异形圆鼎(图)


  
  [殷墟访古]殷墟玉器

 

  
  根据对大量玉器和少量半成品的考察,得知武丁时期的琢玉工艺已达到高度发展,选料、用料、琢玉工艺首在选料、用料,有比较缜密的考虑。
  
  【造型】玉器的造型丰富多彩,刻划细腻,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玉石的造型器的造型模式,创作了不少诸如人像、兽畜、禽鸟等多种圆雕作品。如墓中所出的某些玉石人像、有极强的写实性,圆雕的兽禽和昆虫或行或立,大多形象逼真,有些还突出了外形的主要特点,如象的长鼻、虎的利齿、螳螂的刀足等,相当神似。浮雕的兽畜和禽鸟,多设计成侧视形,肥瘦适中,以作静止状态的居多;少数则作运动状态,如急驰的的虎、冲天直上的鹰。对于某些神话性动物,如蟠龙、凤、怪鸟等,造型也很优美。充公反映了当时的设计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对神话世界的向往。
  
  【纹饰
  
  殷墟青铜器(图)

 

  
  殷墟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巅峰
  
  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殷墟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的青铜器鹿鼎

 

  
  鹿鼎(R1751)
  
  通高60.9,长51.4,宽37.4公分,重60.4公斤
  
  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
  
  与牛鼎同出,形制相似,但是装饰的主题以及铭文为鹿。牛鼎、鹿鼎两器在造型上与一般方鼎无异,但装饰上与铭文配对则少见。
  
  
  [殷墟访古]殷墟车马坑

 

  
  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含本苑展厅陈列的6座在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殷墟玉器欣赏(图一)

 

  

  
  玉器欣赏:鹤、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近20年来,在全国不少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有玉器出土。这些发现,使人民确信,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玉雕工艺已臻成熟。另方面,它也为探讨殷商文化玉器的渊源问题提供了线索。
  
  殷墟玉器是在继承前代具有初步发展的琢玉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较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加以统治者对玉器的需求和重视,更促使玉雕工艺的迅速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玉雕史谱写了新的一页。
  
  殷墟玉器的色泽,绚丽多彩,表面的光洁度较高。多数含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纯色的较少。它们表面的颜色,以深浅不同绿色较多;计有墨绿、淡绿、茶绿、黄绿(较少)等;其次为黄褐和棕褐;灰色、白色(包括乳白)、黄色的较少;黑色、蓝色、银灰色、桔红色的更少。
  
 
  
  [殷墟玉器]西北冈墓2099出土玉头冠饰

 

  
  玉头冠饰(R1737)
  
  长20.5,宽6.2公分西北冈墓2099出土,形状似璜,但从考古出土的位置考察,应为头冠饰。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