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学习之旅 > 走遍中原 >

甲骨文化2

时间:2009-09-15 19:20来源:河南考古 作者:孙利亚 点击:

大型涂朱红牛骨刻辞商 大型涂朱红牛骨刻辞商 武丁时期商朝的甲骨文是占卜时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象形文字,也称卜辞。河南安阳殷墟有大量出土。 作者:责任编辑:睢媛 来源:中

 

大型涂朱红牛骨刻辞商


 

       大型涂朱红牛骨刻辞商
  
  武丁时期商朝的甲骨文是占卜时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象形文字,也称卜辞。河南安阳殷墟有大量出土。
  
  
  
  甲骨文欣赏--宰丰骨匕刻辞


 


  
  图为商代一块牛骨,匕首形。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也为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该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甲骨文拓本欣赏


 



    
  [甲骨释读]天干地支


 
 

       拓片影像:37986
  
  释文: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癸亥
  
  分类:思想文化;天文、历法
  
  资料来源:甲骨文合集第12册
  
  期别:第5期
  
    
  刻画兽骨


 


  
  刻画兽骨(甲2422)
  
  长18.5,宽10公分
  
  小屯横十四西坑民国十八年第三次发掘所得。
  
  在一块牛骨上刻划了许多动物的形象,俨然一幅写生图,图中有一只老虎和一只大象,大象的肚子还怀着一只小象,肚子下面还有一只小鹿,衬托出象的高大。这一骨版真可说是殷人刻画的精品了。
  
   
  龟甲祀于“武乙”


 


  
    
  甲骨图片赏析


 

 


  
  自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或者认识甲骨文以来,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是在甲骨文的考释、著录和研究方面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中外学者的努力分不开,另方面也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所决定。
  
  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用龟甲骨文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这种卜辞和记事文字,虽然严格的说起来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所以一直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
  
  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引起了国内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兴趣,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上述重要学术价值所导致的必然成果。
  
   填色卜龟


 


  
  填色卜龟(丙1)
  
  长30.5,宽23.5公分小屯YH127坑出土
  
  民国二十五年第十三次发掘所得,为著名的YH127坑出土甲骨之一。在刻辞的笔划中间还填上颜色,大字填朱,小字填褐。主要是跟征伐有关的卜辞,属武丁中、晚期。大字用双刀刻,充份表现出「雄健宏伟」的书体风格。
  
   安阳发掘出的甲骨
  


 


  安阳发掘出的甲骨
  
       甲骨文


  
  
  解读甲骨文方国关系


 


  殷代中央与地方诸侯或独立性更强的方国的关系复杂,包括:进贡、交涉、战争,时好时坏。
  
  本版卜辞相当长,存六十二字。内容记载商王将征伐「盂国」,出征前告于上下神祇,祈求平安无祸。
  
 
  
  牛头刻辞


 


  
  牛头刻辞(甲3939)
  
  长39.5,宽17.5公分
  
  小屯横十三.五丙坑出土
  
  民国十八年第三次发掘所得,为第五期的记事刻辞,记载获得白兕及征盂方的事情,盂方是殷的敌国。全篇文字用刀来回刻出,有如双钩,字体风格与金文较近。
  
 
  
  卜骨


 


  
  卜骨(甲2902)
  
  长36.5,宽17.5公分
  
  小屯横十三.丙北支二.北支坑出土
  
  民国十八年第三次发掘所得。
  
  该版骨质窳脆,不便椎拓,所以一向只用照片发表。殷墟卜骨刻辞的常例,一般都是骨臼朝上,该版所刻各辞,却是以骨臼朝下的方向刻的,是一个特例。各辞之间都有明显的界画。

  
  陕西周公庙发现7千余片西周甲骨新字形屡见


 


  
  周公庙遗址新出土甲骨上的文字清晰可见。
  
  考古学家近日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公庙遗址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共计出
  
  土西周甲骨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专家认为,这使发现的西周甲骨文达到2100字,周公庙遗址已成为我国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新华社记者冯国摄
  
  周公庙遗址新出土的甲骨。新华社记者冯国摄
  
  周公庙遗址新出土的甲骨。新华社记者冯国摄
  
  周公庙遗址出土甲骨文的灰沟发掘现场(拼版照片,2008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国摄
  
  新华网西安1月21日电(记者冯国)考古学家日前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公庙遗址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共计出土西周甲骨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专家认为,这使发现的西周甲骨文达到2100字,周公庙遗址已成为中国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
  
  2008年9月至12月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以往考古的基础上,继续对一处紧邻大型夯土建筑的大面积灰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卜甲共计7000余片,有刻辞的甲骨688片,有甲骨文1600余字。其中新字形屡见,内容十分丰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种建荣说,根据目前释读所见,卜辞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还有“毕公”或“毕”、“周”、“宬”等重要人物或国族名。在卜辞中,常见的卜问有“翦伐”、“祭祀”等事项,例如与战争有关的“翦繁”,与祭祀有关的“……凤(风)于四……彘既吉”。同时,还有为数不少月相用字,以及数字卦刻辞等,十分珍贵。
  
  据介绍,在确定今年考古发掘区域的最初阶段,专家从其大面积的灰土分布与地表遗物判断,这里可能是与建筑有关的垃圾遗存。当表土去除之后,露出的迹象显示这里是灰沟,而这类遗迹在周公庙遗址尚属首次发现。
  
  按照考古学常识,灰沟与灰坑最大的区别,犹如人们通常所见的坑与沟的区别一样大,灰沟内堆积的形成过程无疑比灰坑要复杂得多。如果按照常规做灰坑的办法,找准边后直接下挖,不能有效提取考古信息。
  
  北京大学副教授雷兴山说:“原来探方式的发掘方法,靠关键柱去联系各个堆积的过程,但在这儿就不可能做到理清文化遗存的堆积关系。为此,我们设计了探沟式的发掘方法:具体就是先拉一条与沟边大致平行的基线,然后垂直于基线每2米布一探格,依次编为A、B、C、D等类推形成新的小探方。小探方间留50厘米的隔梁,挖完后留下一个与沟方向基本一致的长长剖面和众多的横剖面。有了这些剖面便可较为准确的判断堆积之间的层位关系,以充分了解灰沟的堆积结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更多文化信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说,众多文字的出土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它们就是过去最为完美的证据。缺陷首先在于多为残词,本身并不构成系统的信息排列,不能直接解决最为核心的问题。根据火烧陶器等遗存特征,建筑的废弃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这与伴出甲骨文的书体特点体现的年代上限在康昭之际的结论吻合。
  
  自2004年以来,周公庙考古队在陕西省岐山发现一处西周时期高等级的大型陵坡墓地,遂引起海内外对于西周早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随着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的进展,考古队不仅发探明了周公庙遗址的范围、遗存分布情况等,还发现了500余字的甲骨文和众多建筑遗址,为明确遗址性质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殷墟甲骨刻辞


  
  国家一级文物
  
  1950年接受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旧藏
  
  记殷高祖王亥之事
 
  
  鹿头刻辞二


 


  
  鹿头刻辞二(甲3941)
  
  长10.5,宽12.5公分
  
  小屯横十三.丙北支二.北支坑出土
  
  民国十八年第三次发掘所得,为第五期的记事刻辞。记载殷王田猎的事,包含了田猎的时间和地点。
  
  

  
  甲骨青铜载"丝绸"(图)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才被发现。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的遗址,自盘庚迁都直至商纣灭亡共历273年。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此出土的甲骨多达几十万片,其中有很多都记载了与蚕、桑、丝和蚕业有关的事和文字。可见,蚕丝早已成为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中的各种“丝”,形状均似丝线缠绕。“缫”字中有水、缫釜及蚕茧,属象形字。此外,还有续丝的“续”、断丝的“断”,束丝的“束”、用丝线钓鱼的“钓”、以丝线作琴弦的“乐”,以及用丝帛制成的“衣”、“巾”等字,它们的字形或造字本义都与丝有关,属会意字。有些如“幽”、“幼”,则是由丝线的细微含义引申而来。
  
  甲骨文中的“桑”以桑树为形,往往用作地名。先秦史籍曾记载: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在位时,七年大旱,成汤于桑林中以身祷雨,后人称为“成汤祷雨”。成汤的名相伊尹,曾是空桑之中的弃婴,被一采桑女所得。从这些文字记载可推测出商代已大量种植桑树。


 


  
     目前,一些学者对甲骨文中的“蚕”字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那不是“蚕”字,而是“蛇”字的象形文字。其实,这些“蚕”字的构形虽有变化,但都突出表现其多环节的生理特征,是对蚕的生动写照。
  
  “蚕神”是古人崇拜的神灵之一。祭祀蚕神称为“蚕示”,或用三牛、三牢,或用羌(被杀死的奴隶),典祀十分隆重。由每年祭祀蚕神以求丰收的行为可知,蚕桑也属重要的农业收成。商代后期一个叫武丁的国王曾为派人察看蚕事而九次占卜,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蚕桑业极为重视。


 


  
  丝绸具有轻盈、舒适、光亮等神奇特性,这是其他织物所没有的。在“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的原始社会中,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便成为贵族的专用物品。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显赫的地位,桑蚕丝织生产倍受重视。蚕的形象还不断出现在奴隶主礼器的装饰纹样中。从出土文物可知,奴隶主死后,其墓葬极为奢华,甚至在陪葬品青铜器外包上精美的丝织品,以显示经济实力。由于埋葬于地下数千年,丝绸逐渐被青铜器的铜酸腐蚀,后人只能从考古发掘出的粘附于商周青铜器上的丝绸印痕中窥测当时丝绸的生产水平。目前所能见到的商周丝绸大多为附着在青铜器上的印痕,考古出土的实物极为少见。


 



  
   
  
  殷墟甲骨刻辞


 


  
  国家一级文物
  
  1950年接受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旧藏
  
  记商王巡行
  

  
  甲骨释读:月有食


 

 
      拓片影像:11485
  
  释文:癸未卜争贞旬无祸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
  
  分类:思想文化;天文、历法
  
  资料来源:甲骨文合集第5册
  
  期别:第1期
  
  今译:贞卜的时间是癸未日,贞卜的人是争,未来的十天没有灾祸吗?三天后的乙酉日晚上,发生了月食,这是专门的闻报机构报告的,时间是八月份。
  

  [甲骨释读]天干地支


  
  拓片影像:37986
  
  释文: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癸亥
  
  分类:思想文化;天文、历法
  
  资料来源:甲骨文合集第12册
  
  期别:第5期
 
  
  甲骨风韵的文化之谜
  
  上海博物馆收藏甲骨甚丰,从原孔德研究所、原上海历史博物馆、武进文献征集社以及其他文物收购处和民间收藏家中,接受移交并征集总73批5000版甲骨,涵盖王懿荣所藏甲骨和刘鹗《铁云藏龟》著录德原版甲骨,国学大师王国维名著《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中的原物。上海博物馆曾举办特展,显示大宗馆藏有字甲骨;邀集学者,交流各自学术成果;编辑图录,介绍探索甲骨文的世纪历程,以进一步扬起甲骨文研究之风帆,领略甲骨文探索之风采,推进甲骨文字之识,解读甲骨文化之谜。河南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共经8代12王,历时273年。周灭商后,此都荒芜。古骨风韵隐埋,终成文化之谜,一埋就是三千多年。百年以来,甲骨风韵亮世,在风起小屯、席卷四海之时,又叠加了新的文化之谜。一个世纪以来,甲骨文发掘、搜索者和研究者含辛茹苦,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文化之谜。


 


  
  一是“龙骨之谜”。“龙骨之谜”涉及甲骨文发现之谜,始终是甲骨文研究者的关注之点。长期以来,流传着甲骨文发现人王懿荣生病得“龙骨”、喜获甲骨文的传说。传说1899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北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而需吃中药,得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来的中药,其中有味药叫“龙骨”,打开审视,发现文字,终使甲骨之学大白于天下。但是围绕这一传说,谜团重重。质疑问难者众多。北京菜市口在清朝光绪年间并无中药店“达仁堂”;中药店得龙骨从来是先捣碎后出售;当年有字甲骨出不了手,需将字迹刮去才能卖出……,可见这一传说难以自圆其说。经过甲骨文研究者的解疑释难,一般认为甲骨非“龙骨”,《神农本草经》里记载得能治咳逆、泻痢、便血、惊癫痫等疾病得“龙骨”是指远古时代象类、犀牛、三趾马等哺乳动物得骨骼化石。由于“龙骨”没有那么多,自从甲骨问世后,便予以替代。这样代出几个问题:一是出土甲骨早已有之;二是以甲骨充“龙骨”,大量珍贵资料为此化为乌有;三是不应纠缠于有关王懿荣因生病得“龙骨”的传说,倒是因为甲骨以假“龙骨”流传,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识得,便收集、研究,有了甲骨风云之发端。这样似乎更说得通。
  
  二是“己亥之谜”。关于甲骨出土、重新问世时间,有人认为是己亥年,即指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也即1899年。但罗振常先生在1911年写《洹洛访古游记》时说:“……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转引自胡厚宣:《殷墟发掘》,第10页,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如从1911年算起,前三十余年便是1881年(光绪7年),而非1899年。胡厚宣先生在《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序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写到:“后来因为封建社会喜欢厚葬,随着盗墓之风,渐渐盛行起来,因而翻动了埋藏着得甲骨文字。也许在战国时代,也许在汉朝,或者宋朝,当有大批得甲骨被掘出,但因为没有人认识,随着就又把它毁弃了”。这样,把甲骨出土的时间定得更早。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索,现在一般认为,甲骨的出土,可能己亥年以前就有之,但是大宗甲骨出土,当在“己亥年”。或者更确切地说,“己亥年”是甲骨文发现之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甲骨出土、重见天日。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今年定为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是准确无误的。
  
  三是“小屯之谜”。百年前曾轰动文坛的有字甲骨出土何方,一度曾被认为出于河南汤阴或卫辉。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龟版己亥岁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牖里城。”罗振玉在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也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罗振玉在《集蓼编》中又说:“估人讳言出卫辉。”方法敛于1906年版《中国原始文字考》中也说过:“1899年在河南卫辉附近的古朝歌城故址有特殊的古物出现。”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很快正本清源,解开“小屯之谜”,于是小屯有了数十次发掘的后话。
  
  四是“破解释读之谜”。甲骨文的研究,曾使不少人望而却步,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破解释读”的谜团前难以逾越。殷墟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文字。一个世纪以来,已有数以十万片计(有的说15万片)甲骨出土,在这些甲骨上,学者们呕心沥血,整理出的文字有5000多个,释疑1500余字,其中多为常用字。尚有3000多字难以解读,当然这些字大多为人名、地名等专用字。凭借目前已释开疑困的1500余字,专业研究人员基本可以解读已发现的各类甲骨的意义。以一片甲骨上刻20字估算,已掌握的商代史料已达几百万字。这对于解开“破解释读之谜”是突破性的进展。对付“破解释读之谜”,研究者升华了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有的学者提出了“象征、象事、象意、假借、形声、转注”“新六书”理论,有的学者从甲骨文字形体结构特点入手,提出“象物的象形字、象事字、象意字、标示字、形声字、部件通用结构、形体的方位变换、合体部件的移位、部件上下结构、部件内外结构、繁简字并存、笔画结构的细微差别、合文”等识字规律,并探讨了甲骨文的演变。孙治让、罗振玉等曾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辨认出甲骨文数百字之多,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归纳了“对照法或比较法(合近代文字比较)、推勘法(寻绎文义)、偏旁分析与历史的考证”等辨明文字形体的方法,也行之有效。看来,“破解释读之谜”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五是“卜辞之谜”。在殷墟甲骨刻辞中,凡有“卜”字或“贞”字的刻辞,都可称为占卜刻辞或卜辞。叙辞、命辞、占辞、验辞为完整卜辞的四个组成部分。叙辞为记叙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命辞,陈述应贞问之事。占辞,根据卜兆而判断凶吉。验辞,记占卜的应验情况。由于破了“卜辞”之谜,甲骨文的研究长驱直入。
  
  六是“非殷甲骨之谜。”殷墟甲骨出土破解以后,不少学者提出了是否存在“非殷甲骨”问题。随着非殷有字甲骨的出土和识读、研究,此谜获解。据畅文斋、顾铁符《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一文介绍,1954年10月曾发现一块周原有字卜骨,从其钻窝、凿痕、刻辞字体以及与卜骨同时出土的新月形骨饰和形制来看,不属殷墟之物,而是东周或赵国的遗存。李学勤当时就认为断代东周,失之太晚,应是西周之物。1975年北京昌平县白浮村西周墓中共发现百余片甲骨,有几版带字残片,有“贞”字样。1977年7月至8月,周原考古队发掘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时,发现了大批西周初期甲骨文。甲骨出于建筑基址内西厢房2号房间的11号窖穴里,出土共有17000余片,清洗出有字卜骨190多片。至此,“非殷甲骨之谜”彻底解开。王宇信著《西周甲骨探论》一书,书末列出西周甲骨论著简目数十篇。当然,与殷墟甲骨文相比,西周甲骨文有的文字非常纤小,有的虽然稍大但笔画浅细,不易施拓,也不易拍照,多需精心绘制摹本,供研究之需。西周甲骨的卜法并非直接从殷墟甲骨发展而来。这些在西周甲骨研究中都已引起重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同是商代甲骨,也非只有“小屯”一处。除安阳殷墟以外,河南辉县、郑州二里冈、偃师、洛阳、陕县、河北藳城、山东等地,都有商代遗址发现,也有甲骨文出土。自然这属于“非小屯甲骨之谜”问题了。
  
  随着甲骨风韵的“文化之谜”的解读,澄清了“龙骨”之说,以“甲骨出土过程论”补充了“甲骨发现定年论”,以“小屯说”取代“汤阴说”或“卫辉说”,破解释读有突破,卜辞之谜获释疑,非殷甲骨的探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尽管甲骨文研究领域仍然层峦叠嶂,百年后的今天毕竟已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甲骨风韵的文化之谜


 


  
  上海博物馆收藏甲骨甚丰,从原孔德研究所、原上海历史博物馆、武进文献征集社以及其他文物收购处和民间收藏家中,接受移交并征集总73批5000版甲骨,涵盖王懿荣所藏甲骨和刘鹗《铁云藏龟》著录德原版甲骨,国学大师王国维名著《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中的原物。上海博物馆曾举办特展,显示大宗馆藏有字甲骨;邀集学者,交流各自学术成果;编辑图录,介绍探索甲骨文的世纪历程,以进一步扬起甲骨文研究之风帆,领略甲骨文探索之风采,推进甲骨文字之识,解读甲骨文化之谜。河南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共经8代12王,历时273年。周灭商后,此都荒芜。古骨风韵隐埋,终成文化之谜,一埋就是三千多年。百年以来,甲骨风韵亮世,在风起小屯、席卷四海之时,又叠加了新的文化之谜。一个世纪以来,甲骨文发掘、搜索者和研究者含辛茹苦,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文化之谜。
  
  一是“龙骨之谜”。“龙骨之谜”涉及甲骨文发现之谜,始终是甲骨文研究者的关注之点。长期以来,流传着甲骨文发现人王懿荣生病得“龙骨”、喜获甲骨文的传说。传说1899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北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而需吃中药,得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来的中药,其中有味药叫“龙骨”,打开审视,发现文字,终使甲骨之学大白于天下。但是围绕这一传说,谜团重重。质疑问难者众多。北京菜市口在清朝光绪年间并无中药店“达仁堂”;中药店得龙骨从来是先捣碎后出售;当年有字甲骨出不了手,需将字迹刮去才能卖出……,可见这一传说难以自圆其说。经过甲骨文研究者的解疑释难,一般认为甲骨非“龙骨”,《神农本草经》里记载得能治咳逆、泻痢、便血、惊癫痫等疾病得“龙骨”是指远古时代象类、犀牛、三趾马等哺乳动物得骨骼化石。由于“龙骨”没有那么多,自从甲骨问世后,便予以替代。这样代出几个问题:一是出土甲骨早已有之;二是以甲骨充“龙骨”,大量珍贵资料为此化为乌有;三是不应纠缠于有关王懿荣因生病得“龙骨”的传说,倒是因为甲骨以假“龙骨”流传,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识得,便收集、研究,有了甲骨风云之发端。这样似乎更说得通。
  
  二是“己亥之谜”。关于甲骨出土、重新问世时间,有人认为是己亥年,即指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也即1899年。但罗振常先生在1911年写《洹洛访古游记》时说:“……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转引自胡厚宣:《殷墟发掘》,第10页,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如从1911年算起,前三十余年便是1881年(光绪7年),而非1899年。胡厚宣先生在《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序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写到:“后来因为封建社会喜欢厚葬,随着盗墓之风,渐渐盛行起来,因而翻动了埋藏着得甲骨文字。也许在战国时代,也许在汉朝,或者宋朝,当有大批得甲骨被掘出,但因为没有人认识,随着就又把它毁弃了”。这样,把甲骨出土的时间定得更早。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索,现在一般认为,甲骨的出土,可能己亥年以前就有之,但是大宗甲骨出土,当在“己亥年”。或者更确切地说,“己亥年”是甲骨文发现之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甲骨出土、重见天日。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今年定为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是准确无误的。
  
  三是“小屯之谜”。百年前曾轰动文坛的有字甲骨出土何方,一度曾被认为出于河南汤阴或卫辉。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龟版己亥岁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牖里城。”罗振玉在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也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罗振玉在《集蓼编》中又说:“估人讳言出卫辉。”方法敛于1906年版《中国原始文字考》中也说过:“1899年在河南卫辉附近的古朝歌城故址有特殊的古物出现。”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很快正本清源,解开“小屯之谜”,于是小屯有了数十次发掘的后话。
  
  四是“破解释读之谜”。甲骨文的研究,曾使不少人望而却步,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破解释读”的谜团前难以逾越。殷墟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文字。一个世纪以来,已有数以十万片计(有的说15万片)甲骨出土,在这些甲骨上,学者们呕心沥血,整理出的文字有5000多个,释疑1500余字,其中多为常用字。尚有3000多字难以解读,当然这些字大多为人名、地名等专用字。凭借目前已释开疑困的1500余字,专业研究人员基本可以解读已发现的各类甲骨的意义。以一片甲骨上刻20字估算,已掌握的商代史料已达几百万字。这对于解开“破解释读之谜”是突破性的进展。对付“破解释读之谜”,研究者升华了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有的学者提出了“象征、象事、象意、假借、形声、转注”“新六书”理论,有的学者从甲骨文字形体结构特点入手,提出“象物的象形字、象事字、象意字、标示字、形声字、部件通用结构、形体的方位变换、合体部件的移位、部件上下结构、部件内外结构、繁简字并存、笔画结构的细微差别、合文”等识字规律,并探讨了甲骨文的演变。孙治让、罗振玉等曾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辨认出甲骨文数百字之多,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归纳了“对照法或比较法(合近代文字比较)、推勘法(寻绎文义)、偏旁分析与历史的考证”等辨明文字形体的方法,也行之有效。看来,“破解释读之谜”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五是“卜辞之谜”。在殷墟甲骨刻辞中,凡有“卜”字或“贞”字的刻辞,都可称为占卜刻辞或卜辞。叙辞、命辞、占辞、验辞为完整卜辞的四个组成部分。叙辞为记叙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命辞,陈述应贞问之事。占辞,根据卜兆而判断凶吉。验辞,记占卜的应验情况。由于破了“卜辞”之谜,甲骨文的研究长驱直入。
  
  六是“非殷甲骨之谜。”殷墟甲骨出土破解以后,不少学者提出了是否存在“非殷甲骨”问题。随着非殷有字甲骨的出土和识读、研究,此谜获解。据畅文斋、顾铁符《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一文介绍,1954年10月曾发现一块周原有字卜骨,从其钻窝、凿痕、刻辞字体以及与卜骨同时出土的新月形骨饰和形制来看,不属殷墟之物,而是东周或赵国的遗存。李学勤当时就认为断代东周,失之太晚,应是西周之物。1975年北京昌平县白浮村西周墓中共发现百余片甲骨,有几版带字残片,有“贞”字样。1977年7月至8月,周原考古队发掘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时,发现了大批西周初期甲骨文。甲骨出于建筑基址内西厢房2号房间的11号窖穴里,出土共有17000余片,清洗出有字卜骨190多片。至此,“非殷甲骨之谜”彻底解开。王宇信著《西周甲骨探论》一书,书末列出西周甲骨论著简目数十篇。当然,与殷墟甲骨文相比,西周甲骨文有的文字非常纤小,有的虽然稍大但笔画浅细,不易施拓,也不易拍照,多需精心绘制摹本,供研究之需。西周甲骨的卜法并非直接从殷墟甲骨发展而来。这些在西周甲骨研究中都已引起重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同是商代甲骨,也非只有“小屯”一处。除安阳殷墟以外,河南辉县、郑州二里冈、偃师、洛阳、陕县、河北藳城、山东等地,都有商代遗址发现,也有甲骨文出土。自然这属于“非小屯甲骨之谜”问题了。
  
  随着甲骨风韵的“文化之谜”的解读,澄清了“龙骨”之说,以“甲骨出土过程论”补充了“甲骨发现定年论”,以“小屯说”取代“汤阴说”或“卫辉说”,破解释读有突破,卜辞之谜获释疑,非殷甲骨的探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尽管甲骨文研究领域仍然层峦叠嶂,百年后的今天毕竟已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商)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长14.5cm,宽8.5cm。
  
  其背面有占卜时烧灼过的钻坑和凿坑。
  
  卜辞:
  
  丁巳卜宾贞:妇婡不疾?
  
  贞:妇婡其疾?(‘贞’)
  
  说明:
  
  第一句卜辞的意思是:在丁巳这一天占卜,由名字叫“宾”的贞人贞问。贞问妇婡(殷王的名婡之妇)是否不会有疾病?
  
  第二句卜辞的意思是:贞问妇婡是否会有疾病?
  
  殷人占卜一般都需从正反两面来贞问。故第一句贞问是否不会生病,第二句则贞问是否会生病。有一字不识,可能是身体某部位的名称。若然,则这段卜辞是贞问妇婡身体的某部位是否会有疾病。
  
  
  殷王武乙贞问祭祀先公先王刻辞卜骨


 


  
  这是殷王武乙贞问祭祀先公、先王的卜用牛胛骨。
  
  长16.2cm,宽6.5cm。
  
  刻辞: 甲午贞:乙未高祖亥[羌□牛□]、大乙羌五、牛三,祖乙羌[□]牛[□]……小乙羌三、牛二,父丁羌五、牛三,亡?茲用。
  
  (‘贞’)
  
  说明:这段卜辞是说:在甲午这一天进行占卜(武乙、文丁卜辞多省略贞人名),贞问在乙未(卜问的第二天)是否举行祭?祭高祖亥、大乙、祖乙、小乙、父丁,用羌牲和牛牲(各用羌五、牛三;羌三、牛二不等),(各先公、先王将)无害(于殷王武乙)?此用。
 
  

  
  安阳发掘出的甲骨


 


  
  安阳发掘出的甲骨
 
    甲骨文-秦系文字


 


  
  到现在为止,人们所发现的最早的完备的汉语古文字资料当属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4世纪,但直到公元前200余年,汉字的整体字型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字型被统称为“篆书”。同时,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文字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文字是一个完整的表意体系,它不可能是从天而降的,也不可能是某个人可以靠灵感而发明的。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汉字是由一个叫仓颉的史官创造的(点击这里察看仓颉造字的传说),但是这毕竟是传说,很可能仓颉只是一个参与将古汉字整理、统一工作的人而已。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需要记录下来一些重要的大事,于是他们将一些符号画在地上或刻在器皿上以代表某些特定的事物。渐渐地,这些符号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成为文字的前身。通常,这些符号都具有图画的特点,是人们从身边的景象中抽象出来的。于是,当后人发现这些符号时,他们不知道这些奇怪的图案到底是具象的图画还是抽象的文字。
  
  在古代中国文明发祥地出土的很多陶制器皿中刻有这样的符号。有些符号在每件陶器上只出现一次,没有清楚的含义,因此可以推断它们只是一种符号,还没有文字的属性;但另一些符号反复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陶器上出现,说明它们已经固定地代表某种含义了,它们是最早的文字。
  
  1899年,当人类将要进入20世纪之际,在公元前14世纪被埋入地下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完全出于偶然地被发现(点击这里察看背景资料)。从那以后,中国学者从未停止过对甲骨的研究。至今,甲骨文一共出土约15万片,发现的单个汉字有4500余个,其中能够确定含义的字约有1500个。
  
  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的已经可以推知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和祭祀的。在那个商王朝统治下的时代,人们相信鬼神和占卜,并且发明了很多种占卜的方法(点击这里察看背景资料),然后将占卜的结果记录在甲骨上,保存下来。占卜的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狩猎、战争、天文、农业收成、以及疾病等等,翔实地反映了商王朝的历史。一般认为甲骨文的书写者是在国王周围服务的负责占卜的巫师。
  
  举个简单的例子:
  
  甲骨文:“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
  
  “戊戌”表示占卜的时间,“永”是占卜人的名字,“贞”就是占卜的意思。
  
  可见当时的语言已经出现了否定句、表示加重语气的副词“其”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甲骨文字的构造方法以象形为主。例如:
  
  网、门、月、田……
  
  但是又不是像图画一样具体地描绘某个客观事物。例如:
  
  人、虎、狗……
  
  甲骨文中也有一些会意字的成分。如:从、宗……
  
  此外形声字也有少量。
  
  (想要了解关于汉字造字法的知识请点击进入“汉字的结构”)
  
  甲骨文的书写是用锋利的尖头工具刻写在硬的龟甲、兽骨上,因此转折处都是方形,没有圆转的笔划。如:日、钉……
  
  在商王朝被周王朝取代后,甲骨这种记录形式并没有消失。1977年,人们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废墟中发现了大量周朝的甲骨,并整理出有字的甲骨数百片。它们的一个特点是卜辞简单,并且文字非常小,难以发现,在字体上也有细微的变化。
  

  
  甲骨文化:殷墟甲骨


 



  
  殷墟甲骨碑林


 


  
  为了帮助游人和来苑的中小学生识读甲骨文,该苑请著名甲骨学者王宇信、杨升南两位先生精选30片甲骨,按原片放大契刻在石碑上,形状“如甲似骨”,排列错落有致,正面为甲骨文,背面有与其相对应的释文(汉字)。这30块甲骨碑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到殷代社会的政治(奴隶逃亡和刑罚)、军事、农业、天象、历法(迄今发现最早的日历)、生育、疾病、吉凶梦幻、鬼神崇拜、田猎、贡纳和祭祀等多方面的商史知识。

  
  中国文字图象之美


 


  
  中国文字图象之美
  
  从右至左版上刻有猕猴、马在火上、虎、雉(?)等物之形。虽是习刻,但说明了图画与文字的关系。
  

  
  甲骨文与金文(图)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殷墟甲骨刻辞


 


  
  国家一级文物
  
  1950年接受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旧藏
  
  记与羌人之战争
 
  
  甲骨文的早期搜集与流传


  
  甲骨文的早期搜集工作,如前所述,是从王懿荣开始的。王懿荣是当时长于金石学的著名学者,在清末的朝野士大夫中,尤其是在山东缙绅中声望甚高。凭借他的特殊地位、雄厚财力和较高识力,他在认识到甲骨文的性质和价值后,立即开始积极购求、收藏。
  
  早在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王懿荣最先从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处买到12片甲骨,每片二两银子。第二年(1900年)春天,范维卿又带来一百多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卖给王懿荣,得了许多银子。稍后,王懿荣又用二百两银子从范维卿手中买到800多片甲骨。此外,王懿荣还曾用一百多两银子从山东潍县另一位古董商赵执斋手中买到几百片甲骨。就这样王懿荣在短短的一年内,先后以重金高价购求,搜集到1,500多片甲骨。1900年秋天,王懿荣由于某些政治上的原因,在自己的花园里投池自尽。他所辛勤搜集的上千片甲骨被抛置一边,无人间津了。
  
  王懿荣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后来都转归到刘鹗手中。
  
  刘鹗(图21),字铁云,又字蝶云,号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死于宣统二年(1910年)。他是清末的一位奇人。博学多才,青年时期即精通数学,曾行医经商,都不得意,转而弃商从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黄河在河南郑州附近决口,黄水泛滥成灾,清政府派吴大澄治理黄患,刘鹗以捐官投效吴大澄门下,以同知身分参预治理黄河事务。由于他精通数学,长于设计和计算,并能和民工一起操作,在治河中立功,由同知升知府入北京候补。到北京后,他体察当时的国家情势,认为扶衰振弊,应从兴造铁路着手,用实业振兴国家。于是他上书光绪皇帝,建议修筑津(天津)镇(江苏镇江)铁路,又请求与欧洲人合作开发山西铁矿,竞遭诬陷,被人指控为汉奸。刘鹗还能写小说,以讥讽清末官场丑态著名的《老残游记》就出自他的手笔。他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金石学者。他参预治河时所投效的吴大澄就是当时名声极大的金石学家。刘鹗到北京作候补知府后,又和王懿荣交往很深。他在王懿荣处看到甲骨,深为惊奇,引起他极大的兴趣。王懿荣死难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懿荣的长子王翰甫为了偿还父债,出卖家中所藏文物,刘鹗闻讯赶来,将王懿荣所藏甲骨买去。在这之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鹗就已经开始搜集甲骨。后来他又从方药雨手中买到范维卿卖给他的300多片甲骨。同时,刘鹗还曾通过古董商人赵执斋买到甲骨3000多片。此外,刘鹗又派他的第三个儿子刘大绅亲赴河南搜集到1,000多片。就这样,刘鹗先后通过种种方式,总共搜集到甲骨5000片以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从他搜集到的甲骨中,精选拓印了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以石印问世。这是公开印行的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它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甲骨文由古董收藏转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正是以这部书的印行为发轫的。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正当刘鹗继续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古代文物时,因他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曾为救赈北京饥民向俄军购买他们所占的太仓中储藏的大米,遭人诬陷,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的罪名流放新疆。流放途中,刘鹗郁郁寡欢,悲愤而死。刘鹗死后,他多年搜集到的甲骨随之四散,约有1000片左右,先归其表兄弟卞子休,后由卞转卖给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解放后又归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上海博物馆;另一部分约有1,300多片,先归叶玉森收藏,后又转售给周连宽,现在也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另有一部分约几十片,由美国人福开森买去;此外,商承祚、束世澄、陈中凡、王瀣、沈维钧、郦承铨、胡光玮和胡厚宣等几位学者,都曾先后买到一些刘鹗原来收藏的甲骨。总之,早期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以刘鹊搜集到的最多,然而在他死后,也分散得最零乱。
  
  王懿荣、刘鹗之后,在甲骨文的搜集和流传方面,做工作最多的当推罗振玉(图22)。罗振玉,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清末新学兴起时,罗振玉曾趋奉时风,先后在上海创立“学农社”、“东文学社”,并编辑出版《农学报》和《教育世界》等杂志。但界》等杂志。但他更为擅长的却是考究古代文物和研求金石文字之学。凭借他对古代文物的丰富知识和鉴别能力,他在北京、上海两地兼做一些古董生意。就在王懿荣开始搜购甲骨文的那一年(1899年),罗振玉也听到有关甲骨文的消息,但直到两年之后(1901年),刘鹗将甲骨文拓本带到江南,他才在刘鹗家里看到这些拓本。刘鹗正是在他怂恿之下才编印了《铁云藏龟》一书。刘鹗印行此书时,罗振玉还根据他当时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和理解,为该书撰写了序文。罗振玉自此便对甲骨文发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罗振玉移官北京后,利用经营古董生意的积蓄,开始积极搜购甲骨,通过古董商人陆续买到不少。宣统元年(1909年),罗振玉又经古董商人之手买到一大批甲骨,于是他便留意打听甲骨文的真实来历。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古董商人又由河南带来几千片甲骨请他选购时,他在选购了700片精美的甲骨之后,才设法打听到甲骨文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阳西五里的小屯村,而不是一向传闻的河南汤阴。与此同时,他又从甲骨文中认出十多个商代晚期的帝王庙号,从而断定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留下的遗物。由于罗振玉认识到甲骨文的重要价值,而又深感这种珍贵的文物正在修遭破坏,日渐濒临毁灭,急需抢救,他便四处委托古董商人到河南尽力收购甲骨。仅在1910年一年内,他即从山西和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人手中买到甲骨10000片以上。但他仍然不满足,第二年又派他的弟弟罗振常和内弟范兆昌等人亲自到小屯找当地农民挖掘,得到了更多的甲骨。
  
  罗振玉搜集到这些甲骨后,从中选出比较精美并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约3000多片,拓制成拓本,依照刻辞的内容性质分为八类,编为《殷虚书契前编》一书,共二十卷,先在《国学丛刊》第一、二、三册上,以石印方式发表了其中的前三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以清朝遗老自居的罗振玉逃亡日本,《国学丛刊》停刊,《殷虚书契前编》的刊行也暂时停顿。罗振玉逃往日本时,曾将他的全部甲骨收藏带走,途中几经波折,损坏约在一半以上。到日本后,罗振玉用了将近一年的功夫,将《殷虚书契前编》一书重新编为八卷,于1912年用照相制版印出。1914年,罗振玉又在他所藏的甲骨文中选取最精美并具有重要价值的拓墨精印成书。这就是甲骨著录书中印制最讲究的《殷虚书契菁华》。
  
  1915年春天,罗振玉由日本回国,曾亲自跑到河南安阳小屯去考察殷墟的实际情况,写出《五十日梦痕录》一书。随后,他又在1916年将这次考察中所获得的甲骨以及旧藏的甲骨和殷墟其它的出土器物汇为一编,编印为《殷虚古器物图录》一书。
  
  此后,罗振玉又到日本将以前未拓印的甲骨再加挑选,选出比较精美的约1000多片,编印为《殷虚书契后编》一书。后来,罗振玉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以种种方法搜集到国内其他人收藏的甲骨文的拓本,从中精选出2000多片,编印为《殷虚书契续编》一书,共分六卷。在解放前,除了中央研究院所编的《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外,罗振玉所编的这几部甲骨文著录书,可说是最重要的。因而,在甲骨文的早期搜集和流传方面,罗振玉是贡献最大的一位学者。
  
  罗振玉对于甲骨文研究的贡献,还在于他对甲骨出土地和包含年代的确定。由于罗振玉接触到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又具有较深的学术素养和较高的识力,他在很早就对甲骨的内容、性质作出过比较正确的判断,并努力去探求它的真实出土地。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的序言中,提出安阳小屯一带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乙废都的着法。191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安阳小屯一带是商王武乙到帝乙之间的都城故墟。这样,他不仅明确指出了甲骨文的真实出土地,而且第一次把甲骨文所包含的历史年代由以前笼统讲为“夏殷”时代缩短到了商代晚期武乙至帝乙三代商王统治的时期。他的这一看法,虽然还有一定的局限,但为后来的学者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有关问题、尤其是把甲骨文包含的历史年代确定在从盘庚到帝辛(即殷纣王)的大约二百七十三年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和诱发作用。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确定甲骨文的出土地和包含年代,应当是罗振玉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另一重要成就。
  
  罗振玉甲骨文收藏极富。1940年,罗振玉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约数万片陆续散失,解放后分别归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旅顺博物馆、吉林博物馆、吉林大学历史系、辽宁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收藏,其中大多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前面已经讲过,和王懿荣约略同时接触并开始搜集甲骨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他们最初搜集的甲骨大约不过五、六百片。后来王襄对甲骨文兴趣很大,陆续在北京、天津两地先后购买到四、五千片甲骨。他也选出一部分较好的,拓印成书,编为《簠室殷契徵文》一书印行。王襄所藏的甲骨解放后全部送归文化部文物局收藏。
  
  早期搜集甲骨文资料较多的还有清末大官僚端方。他仅在1904年一年中,就从古董商人手中买到1000片左右。瑞方所藏的甲骨后来也多散失,他的后人手中可能还保存有一些。此外,先后经过古董商人之手买到甲骨的,还有徐坊,他约购得l400片,后又卖给燕京大学,由容庚、瞿润缗编成《殷契卜辞》一书。又有黄心甫,也曾买得600片左右,但后来又卖掉,其中一部分的拓本由其子黄浚于1935年收录在《邺中片羽》一书中。另有方地山也买到300片左右,后归其子方曾寿;霍保禄曾买得463片,后来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其他学者如方药雨、沈曾植、王瓘、盛昱、黄仲慧、刘季缨等人,也都先后购得多少不等。而北伐战争中安阳小屯挖出的甲骨,大多都由开封和上海的古董商人转售到了各地学者手中。
  
  以上这些人,在甲骨文资料的早期搜集和流传方面,都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在甲骨文研究的发展史上,应当有其一定的地位。
 
  先秦文字---商甲骨文欣赏


      
  
  殷墟甲骨文欣赏(图)

 

 


  
  世界文化遗产之殷墟甲骨文欣赏


 



  甲骨文


 



  
  甲骨


 



  
  甲骨文欣赏


 


  
  甲骨文拓片


 



  
  骨文拓片欣赏(图)


 


  朱书龟背甲(图)


 


  
  朱书龟背甲(丙66)
  
  长35,宽15公分小屯YH127坑出土
  
  民国二十五年第十三次发掘所得,属武丁时代。是大龟背甲的右半边,一般卜用的龟背甲,都是从中央剖成两半再使用的。该图为龟背甲的反面,上有许多写而未刻的朱书字迹,还有一些书而后刻的卜辞,刻过之后,还看得见朱书的痕迹,笔画中间且填上墨色。
  

  解读甲骨(生育)


 


  
  生育
  
  王室嫔妃生产的日子、生男或生女等都是殷王关心的事。龟版上刻有六组卜辞,主要在卜问生产的月份。
  

  
  甲骨青铜载丝绸(丝绸史话)


 


  
  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才被发现。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的遗址,自盘庚迁都直至商纣灭亡共历273年。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此出土的甲骨多达几十万片,其中有很多都记载了与蚕、桑、丝和蚕业有关的事和文字。可见,蚕丝早已成为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中的各种“丝”字,形状均似丝线缠绕。“缫”字中有水、缫釜及蚕茧,属象形字。此外,还有续丝的“续”、断丝的“断”,束丝的“束”、用丝线钓鱼的“钓”、用丝线作琴弦的“乐”,以及用丝帛制成的“衣”、“巾”等字,它们的字形或造字本义都与丝有关,属会意字。
  
  有些如“幽”、“幼”,则是由丝线的细微含义引申而来。
  
  甲骨文中的“桑”以桑树为形,往往用作地名。先秦史籍曾记载: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在位时,七年大旱,成汤于桑林中以身祷雨,后人称为“成汤祷雨”。从这些文字记载可推测出商代已大量种植桑树。
  
  目前,一些学者对甲骨文中的“蚕”字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那不是“蚕”字,而是“蛇”字的象形文字。其实,这些“蚕”字的构形虽有变化,但都突出表现其多环节的生理特征,是对蚕的生动写照。
  
  “蚕神”是古人崇拜的神灵之一。祭祀蚕神称为“蚕示”,或用三牢(祭祀用的家畜),或用羌(被杀死的奴隶),典祀十分隆重。商代后期一个叫武丁的国王曾为派人察看蚕事而九次占卜,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蚕桑业极为重视。
  
  丝绸具有轻盈、舒适、光亮等特性,原始社会中,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后便成为贵族的专用物品。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显赫的地位,桑蚕丝织生产倍受重视。蚕的形象还要不断出现在奴隶主礼器的装饰纹样中。从出土文物可知,奴隶主死后,其墓葬极为奢华,甚至在陪葬品青铜器外包上精美的丝织品,以显示经济实力。由于埋葬于地下数千年,丝绸逐渐被青铜器的铜酸腐蚀,后人只能从考古发掘出的粘附于商周青铜器上的丝绸印痕中窥测当时丝绸的生产水平。目前所能见到的商周丝绸大多为附着在青铜器上的印痕,考古出土的实物极为少见。
  
  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商代玉戈堪称珍宝,它不仅拥有用朱砂染色而成的平纹织物的印痕,而且还拥有以平纹为地、呈雷纹的丝织物印痕。这类几何纹样所有线条均等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商代织物的基本特征。
  

  雕甲骨文(图)


 


  
  普通的牛肩胛骨经过精心雕刻,立即就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殷墟以外的甲骨文


 


  
  除了殷墟之外,解放以后先后在我国的河南郑州二里岗、山西洪赵坊堆村、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村、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扶风齐家村等地,都曾发现过一些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这些新的发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甲骨文的认识。
  
  河南郑州二里岗,是一处商代中期文化遗址,它的时代早于殷墟文化并与殷墟文化相衔接。1952年秋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训练班在当地发掘时曾发现卜用兽骨375片,卜用龟甲11片,但末发现文字。有字甲骨是河南文物工作队后来在这处遗址中发现的。
  
  这种刻有文字的甲骨共有3片。其中一片是1953年4月河南文物工作队在被翻动的地面上找到的。这是一片牛肋骨,上面刻写的是练习契刻的十个字(图41),文字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大体相似,有人认为可能和殷墟甲骨属于同一时期。另外一片是1953年9月河南文物工作队在CIT30探沟内发现的,这是一片呈扁圆状的牛肱骨骨片,出土于离地面半米左右的地层中,它的一面为平底,一面凸起,在凸起的一面刻着一个“有”字(图42),是殷墟甲骨文中常见的字。第三片是1954年4月河南文物工作队发掘时发现的一条带有小孔的薄骨片,上面也刻有一个字。专家们认为,上述三片甲骨可能是王室以外的贵族日常使用的卜骨。


 


  
  1954年,山西洪赵县坊堆村的周代遗址中也发现了有字甲骨,人们开始认识到甲骨文并不限于商代才有。洪赵坊堆发现的有宇甲骨仅一片,骨的背面臼部被削去三分之一,靠近臼处有钻窝16个,不规则排列成数行,中下部靠近左边处另有钻窝5个,形成纵列一行。卜骨正面相当于背面钻窝处有经过灼烧后显出的卜兆,兆旁刻有8个甲骨文字。对于这片甲骨的时代,学者间曾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春秋或更晚时期的东西,有人认为应属西周初期。
  
  继上述发现后不久,1956年1月,陕西文管会又在西周的京畿腹地长安丰镐遗址的张家坡,发现了西周的有字甲骨。这是一块肩胛骨的柄部,背面靠边处有三个钻窝,钻边有极细的凿孔,正面相当于钻凿处均有卜兆,卜兆附近并刻有极细的两行文字,一竖行,一横行。随后又在同一地区发现过另外一块兽类肢骨,其上部相当于钻孔的正面,也刻有字划极细的文字。据统计,陕西长安张家坡遗址先后共发现3片有字甲骨,共刻有30字。
  
  1975年,北京昌平白浮村周初燕国基地也出土了两批甲骨。其中一批出土于一座墓葬的人骨左上方,共10片,全是卜甲碎片,有腹甲也有背甲;其中刻有文字的共2片,分别刻有“贞”和“不止”等字。另一批出土于另一座墓葬的椁室右侧中部,约有100多片,均为卜甲残片,腹甲、背甲兼有;其中刻有文字的共3片,一片刻有“其祀”二字,一片刻有“其尚上下韦驭”等字,另一片刻有“央告”等字。这一遗址共出土有字甲骨5片,共有13个文字。
  
  以上几处周代甲骨的发现,使人们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大为改观。人们看到,不仅在西周的京畿地区有甲骨文出土,而且在周的晋、燕等封国也有甲骨文发现。能否发现更多的西周甲骨文呢?1977年春天,考古工作对此作出回答。陕西省周原考古队的考古工作者,在对歧山县京当公社凤雏村西周宫殿建筑基址进行发掘清理时,在该基址的西厢房2号房基内的H11和H31两个窖藏中发现了卜用甲骨17,000多片。其中F甲16,700多片,均为龟腹甲;卜骨300多片,均为牛肩肿骨。该批甲骨经过清洗整理,共发现有字甲骨289片,总共刻有903字,其中合文字12个(图43)。该批甲骨大多数为周初卜甲,也有少数在灭商以前的商代晚期;刻辞内容极其丰富,广泛涉及到灭商以前到西周初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该批甲骨发现后,很快就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和重视,有关周原甲骨的讨论和研究从各个方面迅速展开。例如,有一些研究人员对该批甲骨的字形、孔型和刻辞中的人名、宫名、方国名、地名以及有关周初历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根据该批甲骨资料,结合殷墟甲骨文中的有关资料探讨了灭商以前的商、周关系;根据该批甲骨资料论证了周原甲骨中“楚子来告”一片应为楚人先祖鬻熊投奔西周的原始记录;讨论了该批甲骨的来源问题;研究了有关方国的一些问题;有一些研究人员则讨论了该批甲骨的分期与断代的问题。该批甲骨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也引起了国外的一些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也先后撰文参加了讨论。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教授吉德炜(DavidN.Keight1ey)曾就周原甲骨中H11:84片上出现的“王”进行讨论;认为在“文武帝乙”庙中祭祀祖先,并“(上册下口)周方伯”的这个“王”,不是周王,应为商王。他还曾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做了有关西周甲骨研究的专题报告。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教授,也曾根据周原甲骨对商周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学者,也参加了这一讨论。例如,严一萍也曾以《周原甲骨》为题,对该批甲骨的文字、时代和史实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正当歧山凤雏村出土的周原甲骨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时候,周原的另一处遗址扶风齐家村,也于1979年9月发现和采集到西周甲骨22片;其中有字甲骨6片,共有102字。尤为重要的是,这里出土的一块带有刻辞的较为完整的龟腹甲,仅缺甲尾和甲桥部分;背面共有方形凿孔35个,正面刻有卜辞4条23字,均在卜兆附近。这片龟腹甲的发现,弥补了过去由于出土的西周有字龟甲均很碎小,对其特征的观察受较大局限的不足,同时也开阔了人们对于周原甲骨原有面貌的认识。
  
  总之,新中国建立后,在殷墟以外,陆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甲骨文新资料。共发现有字甲骨307片,共有甲骨文1,080字。这些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商周历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可信史料,而且还促进甲骨学产生了一个以周原甲骨为中心的,研究西周甲骨的新的重要分支领域。
  
  
  [甲骨]刻干支表牛骨(图)


 


  
  刻干支表牛骨
  
  商长22.5厘米、宽6.6厘米,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干支法在中国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是一种世界上使用最久的记日法
  

  
  商晚期兽骨甲骨文


 


  
  作者:-责编:王海霞
  
  来源:河南网络美术馆
  
  说文解字话甲骨(10)
  
  “”甲骨文“春”字构甚多。《说文》:“春椎也。从“”从日,“”春时生也。屯声。篆书“春”作“”,与甲骨文略同。
  
  “”甲骨文"蓐"字,从“林”(或从“”)从“辰”从“又”,象手持辰除草之形。辰即蚌镰,当时的农具,用蜃壳做成。

  
  甲骨释读:北土受年


 


  
  拓片影像:09745
  
  释文:甲午卜宁贞北土受年甲午卜宁贞北土不其受年二告
  
  分类:社会生产;农业
  
  资料来源:甲骨文合集第4册
  
  期别:第1期
  
  今译:甲午这一天,主管贞卜的宁进行贞卜活动,北土能取得大丰收吗?北土不能取得大丰收吗?祷告了两次。
 
  
  甲骨文欣赏(图)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