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之窗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博之窗 > 考古发现 >

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

时间:2016-10-24 17:46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艺术河南点击:

民以食为天广积粮是自古以来任何政权存续的头等大事。隋代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高峰时期。《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文帝开皇

“民以食为天”“广积粮”是自古以来任何政权存续的头等大事。隋代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高峰时期。《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隋炀帝大业初年(605~606年)“始建东都,……新置兴洛及回洛仓。”“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大型国有粮仓对隋朝的兴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的回洛仓和黎阳仓更成为隋末政权争夺战中起决定作用的著名战略因素。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在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自2011年以来,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首次对隋代黎阳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取得了极为丰富的考古成果。通过细致、严谨、科学的考古工作,基本上掌握了两处仓城遗址的范围、道路、仓窖、管理区等总体布局以及漕运相关的情况,清理出的主要遗迹有仓城城墙、护城壕沟、夯土基址、仓窖遗迹、道路、漕渠和大型建筑基址等。
  
  隋代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关镇东关村,大伾山北麓,东邻黄河故道,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公里,西距卫河(永济渠)约1.5公里。黎阳仓城依山而建,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260米,南北残长300米,周长约1100米。仓城城墙为夯土筑成。经过发掘的仓城东城墙呈东北-西南走向,残宽5.5米。护城壕位于东墙东侧3.5米左右,宽3.9米。壕沟底中部发现与沟同向的两排密集柱洞,柱洞的直径在0.12~0.18米之间。在东墙外侧约10米处还有另外一道壕沟。在仓城北中部发现一处漕运沟渠遗迹,南北向,口宽约8米,渠的南端发现有砖砌残墙遗存。在渠西北侧,勘探出一东西长40米,南北宽25米的夯土台基。从仓城的总体布局推断,仓城的西北部应为粮仓漕运和管理机构所在位置。目前已探明储粮仓窖84个,口大底小,皆为圆形;口径大小不一,小的8米左右,大的14米左右,大多在10米左右;窖底距现地表最浅3.8米左右,最深约7米。总体上看仓窖排列基本整齐有序,仓窖南北向大致有七排,东西向排列,除东北部外,每排10个左右,排与排间距10米左右;窖与窖间距最近3.5米,最远10米。目前完成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已发掘清理的3座隋代仓窖(编号为C6、C16、C18)中,C16窖口至窖底现深约4米,在已发掘的窖口东半部发现均匀分布的4个近圆形柱础,直径0.26~0.52米;C18窖口至窖底深约2米,在已发掘的南半部窖口半周发现有5个方形柱础,大的长0.60米、宽0.35米,小的长0.35、宽0.30米,窖底中心有中心柱础遗迹;C6窖口直径约12米,窖口至窖底现深3.2米;窖口周围清理出12个圆形或长方形柱础遗迹。经过对窖内近底部残存的粮食遗存初步检测分析,其为带颖壳的粟、黍等谷物。隋代黎阳仓废弃于唐初,北宋晚期张舜民在其《画墁录》中记有“予尝登大伾,仓窖犹存,各容数十万,遍冒一山之上。”目前对黎阳仓遗址的更全面认识,如仓城的最终范围、仓窖的最多数量、与大伾山之间的关系以及漕运水系的更多情况等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另外,在遗址中部区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叠压在隋代仓窖遗存之上的是一处具有大面积夯土基础的建筑遗存,目前已清理出东西并列的两座大型建筑基址。从出土的建筑遗迹遗物特征判断,这里可能是五代和北宋时期黎阳仓的所在地点。
(责任编辑:艺术河南)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