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之窗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博之窗 > 考古发现 >

安阳曹操高陵陵园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

时间:2018-03-30 23:46来源:未知 作者:123点击:

考古工作背景 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盗东汉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随后被确认为魏武帝曹操之陵墓,即高陵。2010年至2012年,发掘单

曹操高陵11.png

 

考古工作背景

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盗东汉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随后被确认为魏武帝曹操之陵墓,即高陵。2010年至2012年,发掘单位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在墓葬周围进行了调查勘探,确认了陵园和建筑遗迹的存在。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为配合高陵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对陵园及建筑遗迹进行了发掘。

 
陵园
 
结构
 

2016-2017年度的考古发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园的主要结构,包括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和南部建筑等五个部分。

图1 曹操高陵总平面图.jpg

高陵陵园总平面图

高陵陵园发掘区航拍.JPG

高陵陵园发掘区航拍

 

一、内外夯土基槽

 

在高陵陵墓主体(M2)的周围平行环绕内外两圈夯土基槽,其中东、西、南三面保存完好,西面被取土坑破坏无存。内外基槽宽度均为2.8-2.9米,内圈基槽直壁平底,现存深度0.5米,填土为夯土;外圈基槽弧壁圜底,现存深度1.8-2.2米,填土也有明显夯打迹象。内外基槽相距4米左右。内外基槽东部正对M2的位置均有一宽约5米的缺口,缺口两侧各有一个柱础,应为陵园东门位置。北段内外基槽距离西部断崖58米位置也各有一宽约3米的缺口,应为北门。南部基槽未见门道遗迹。

根据内外基槽的形状、结构及填土特征判断,内圈基槽应为陵园垣墙基槽,外围基槽应为垣墙外壕沟。

图2 内圈基槽南段剖面.JPG

内圈基槽南段剖面照片

图3 外围基槽南段剖面.jpg

外围基槽南段剖面照片

图4 外围基槽北段剖面.JPG

外围基槽北段剖面

图1-1 内外圈南基槽剖面.jpg

内外南基槽剖面图

 

 

二、神道

 

内外基槽东门南北侧各有一列9个方形柱础自西向东延伸。从布局和尺寸看,这些柱础不属于东部建筑的柱网,而是将建筑分成南北两区,且两列柱础向东延伸形成一条通道。这一通道位于墓前地面上,与墓道位置相对应,根据上述特征判断此处应为高陵神道。神道两侧的柱础表明原来可能有立柱之类的建筑,柱子的材质和具体形态目前已无法得知。

图5 神道.JPG

神道航拍

 

三、东侧建筑遗迹

 

外围基槽以东分布有建筑遗迹,仅存方形夯土柱础构成的柱网,被神道分为南北两区。在神道柱础以北揭露南北8排夯土柱础,其中最南部一排东西向9个柱础,东段被闸门沟破坏,向北受发掘区限制未全部揭露。根据已暴露的部分判断,每排应该都有至少有9个柱础,因此北区至少存在一个南北8排、东西9列的柱网(东部被破坏部分除外),整体南北宽26.2米,东西长29.8米。

神道柱础以南揭露南北向7排柱础,其中最北侧一排完整揭露,东西共计8个。该区柱础的尺寸与北区相近,并且以神道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据此判断南部完整柱网结构应该与北部相似。

图6 陵园东侧建筑遗迹航拍.jpg

陵园东侧建筑遗迹航拍

 

 

四、南侧建筑遗迹

 

在M2与内圈南部基槽之间有另一组建筑。根据柱础的平面分布特征看,建筑由自东向西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位于最东端,由四个较大的夯土柱础组成一个方形结构。向西为第二部分,由4个的方形小柱础组成。第三部分位于小柱础西侧,整个南部建筑的中部,由14个方形柱础组成东西向长方形结构。根据柱础布局看应为一面阔5间、进深1间的建筑。最西端为第四部分,由14个大的方形柱础和6个小的方形或圆形柱础组成东西向长方形建筑。根据柱础布局看整体为一间面阔5间、进深1间的建筑,南部外侧小柱础部分可能是廊。

陵园东部及南部建筑均只存柱础,柱础内填土为黄褐土夹杂褐色土块混合而成的花土,有明显夯层,厚度在0.15米左右。南部建筑的夯土柱础中部都有柱洞,柱洞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填土多为黄灰土,结构疏松,内含有炭屑等,少部分发现有残破的板瓦及筒瓦碎片,未发现柱础石或者柱子残留。同时建筑内外均未发现同时期的活动面或者相关遗迹。

图7 陵园南部建筑遗迹航拍.jpg

陵园南部建筑遗迹航拍

出土
 
遗物
 

已经揭露的陵园内部出土遗物稀少,除了南部发现一块较大的绳纹板瓦残片之外,仅在部分柱洞中发现有少量碎小的绳纹板瓦或者筒瓦残片。另外在外圈南基槽(南壕沟)附近发现有较多的板瓦、筒瓦残片及部分卷云纹瓦当。此处出土的瓦当纹饰只有一种,与偃师百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所出瓦当纹饰相似,这种卷云纹饰也是洛阳地区东汉中晚期常见的纹饰,为判断陵园建筑的年代提供了证据。

图8 高陵陵园出土瓦当 -1.JPG

图8 高陵陵园出土瓦当 -2.JPG

陵园出土瓦当

图九 部分废弃的建筑遗物.JPG

陵园内发现的部分废弃建筑遗物

 

初步
 
认识
 

首先,揭露的遗迹确认了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并且可能是内墙外壕的结构。这些建筑遗迹的发现也说明高陵并非如文献记载的完全“不封不树”,而是肯定有地面建筑。陵园壕沟南北宽93.4米,东西残长70米,基槽宽度都在3米左右,说明陵园整体规模不大。这种规模与洛阳的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比明显较小,说明陵园在当时显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规格修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发现并认定的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都未发现陵园遗迹,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园建筑的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这可能与墓主曹操在东汉晚期的特殊地位有关。

第二,确认M2即高陵陵墓位于陵园中心位置,排除M1与M2的同时性。M2墓道中心距离北垣墙41米、距南墙46米,大体处于陵园南北中部位置。这种布局说明陵园是以M2为中心修建的,两者在布局设计上有密切关系。同时在发掘过程中确认北墙西端打破M1墓坑北边,说明M1的年代要早于陵园整体。M1的发掘结果是“后室自上而下全部为夯土填实,故该墓葬里并没有真正的墓室,也没有发现葬具和墓主人的遗骸”,这种现象以及M1与陵园的早晚关系可能表明修建陵园之前有意对M1进行了清理回填,M1与M2并不是同时期的墓葬。

第三,确认陵园东北部的大片夯土为一年代稍晚的遗迹,确认东部闸门沟年代晚于陵园。在陵园东北部存在大片夯土,与壕沟内填土有区别,前期一直未能确认其性质。本次通过发掘及再次勘探确认其属于一个东西向大型遗迹,长33米、宽7米,具有墓葬的特征。该遗迹虽然与陵园在同一个开口层位,但是打破了陵园壕沟东北角,说明其年代较晚,与陵园结构没有直接关系。同时,本次发掘确认陵园东部的柱网遗迹明显被闸门沟打破,说明沟的年代要晚于高陵陵园,与陵园的布局规划没有直接关系。

第四,证实了“毁陵”行为的存在。整个陵园揭露的垣墙和相关建筑都只剩基槽和柱础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无存,且基槽和柱础表面都比较平整。基槽及柱础附近也未发现建筑废弃堆积如夯土块或者砖瓦等建筑遗物;柱洞中的基础石和柱子全部无存,柱洞边缘往往形成长椭圆形外扩的坑,可能是开挖取走柱子所留下。陵园内部出土遗物极少,仅发现一块较大的板瓦残片,其余少量建筑构件如筒瓦板瓦碎片发现在南部壕沟附近。考古发现的汉代陵园建筑如汉杜陵陵园、永城西汉梁王陵寝等往往都存在大量建筑废弃堆积,高陵陵园的这种现象相比之下就显得比较特殊。

我们推测这种现象反映了陵园并非自然废弃或者报复性毁弃,可能与曹丕的“毁陵”活动有关。《晋书.礼志中》记载黄初三年曹丕下诏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毁坏”,目的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出于对其父曹操的尊重,不大可能在毁陵之后留下大片残垣断壁,应当会进行清理活动。高陵陵园发现的这种所有建筑只剩基础以下部分,并且几乎无建筑废弃堆积的现象正符合这种特征。同时,陵园壕沟内填土大部分也是经过仔细夯打,尤其是北部及东部壕沟十分明显,显然不是自然废弃形成的堆积,与曹丕主导的这种性质比较特殊的“毁陵”行为也是吻合的。

(责任编辑:123)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