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民间美术 > 河南民间百工坊 >

泥泥狗

时间:2009-09-05 10:47来源:百度 作者: 点击:

淮阳古城陈州,城北有座方圆870多亩、建筑宏伟的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就是传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这里广泛流传着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妇抟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逢农历二

 

  淮阳古城陈州,城北有座方圆870多亩、建筑宏伟的“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就是传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这里广泛流传着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妇抟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三,太昊陵有隆重的祭祀“人祖”庙会,并进行传统的娱乐活动,交流贸易。泥玩具就是庙会期间主要的卖品。制作地集中在城北金庄、武庄、陈楼、丁楼、五谷台等十多个村庄。其品种繁多,造型古朴,许多玩具都与伏羲、女娲有关。如:在汉代画像石中,伏羲手捧太阳,中间有一只金鸟,淮阳则有许多类似金鸟的泥玩具,像猴头燕、泥燕等背上有圆形而发光的太阳纹。女娲手捧月亮,中间有一蟾蜍,而淮阳有许多与蟾蜍相似的青蛙玩具。人面猴、猫拉猴、草帽老虎(图二)等都有一种神秘感,这些造型大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相似的根据。可见,淮阳泥玩具多数取材于古老遥远的神话传说,其渊源久长。
  
  1.泥泥狗的起源
  
  淮阳,古城“宛丘”和“陈州”。上古时,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旧都。其城北有“太昊伏羲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如日月般光明,赞美他在人类茹毛饮血年代,教民“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二,太昊陵都要举行“太昊陵庙会”,也称“人祖庙会”,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祈求子孙繁衍。庙会期间,到处摆满出售以各种奇禽异兽为形象的泥玩具。这种泥玩具不同于一般的玩具,而是被当做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用的一种“圣物”、“吉祥物”。当地传说,若把泥泥狗送给儿童或亲友,借人们吉言求个吉利,就可以消灾祛病,祈保平安。因此,淮阳泥泥狗更伴随着远古的宗教祭祀和美好的意愿,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太昊庙会上独具一格的特殊商品。泥泥狗因产于陵区,并只在陵前庙会期间出售,故又称“陵狗”,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
  
  2.泥泥狗的艺术特点
  
  (1)荷载原始文化内涵的奇特造型。
  
  淮阳泥玩具造型为人兽同体或奇禽异兽,几乎囊括了远古时期各种动物的形象。这些动物形象和中国神话有密切联系,每种造型都可从《山海经》中找到依据或参照形象,蕴含着各种神话传说,古朴而又神秘。泥泥狗玩具也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泥泥狗玩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头狗”和“人面猴”。
  
  “人头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面狗身,头戴官帽,是以“狗皇”、“盘瓠”为象征;一种是自然形态的狗:小头、小耳、圆眼、小嘴,短腿、长尾,身上绘有虎皮纹样,名为泥泥狗。
  
  “人面猴”是一种半人半猿形象,是民间艺人从古至今,一代代、一辈辈模仿流传下来的,传说是女娲搏泥造人的最初人形,当地人叫它“人形猴”。人面猴嘴部突出,两目圆瞪,头为桃形状,身直立,躯体较长。其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动物玩具中猴的顽皮神态。由人面猴又变化出“抱膝猴”、“猫拉猴”、“猴头燕”、“搬腿猴”、“”母子猴、“猴生猴”、“猫驮猴”、“连体猴”、“猴骑狗”等。
  
  造型模式的社会传承,是原始艺术在民间延续的重要因素。泥泥狗一直传承延续于民间,造型也是按照“祖传”程式流传下来的“样儿”,尤其是人们认为陵狗玩具是祭奉“人祖爷”的圣物,更是不可改变。因此,淮阳泥泥狗便恪守着不变的“样儿”,以超越自然中的现实形体,更多地保持着祖辈传承的原始状貌和韵味。
  
  (2)秉承着汉民族传统色彩观的乌黑底色。
  
  淮阳泥泥狗以手捏塑为主,其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捏形”、“染色”、“画花”五个步骤。打泥是将和好的泥土用木棒捶打,以求匀净细腻。搓坯是按照成品规格把泥团搓成形状大小均匀与成品相近的坯胎,然后再一个个捏制成形。
  
  泥泥狗玩具最显著的色彩就是乌黑底色,其涂染方法不同于其他各地泥玩具逐个上色的方法,而是成批地“浸染”,即先把煮青(黑色涂料)在大锅内调好,然后把成形晾干的泥胎放进大漏勺里,浸入燃料中。待捞起后,全部泥胎均染得通体漆黑,在草席上晒干后再逐个“画花”。画花时不用笔,而是用一枝削尖了的高粱秸沾颜色勾以青、白、黄、红、蓝等鲜艳色彩。
  
 

 


 

  这种以黑为底色的处理方法,远承龙山文化时黑陶、楚汉时代精美的黑色彩绘漆器,在色彩上,承袭了传统民间工艺的五行色观念,即黑、青、赤、黄、白五种颜色。华夏民族历来尚黑,看待黑色为“神色”、“正色”、“本色”,以黑为美。黑色又称“玄色”,《易经•文言》载“”天玄而地黄。《路史后记•太昊》说“太昊伏羲尚黑”,以黑色为徽号。夏代用黑羊祭祖,祭器要“墨染其外”,祖庙称“玄堂”。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至今新房落成时,先把置放祖先灵位的墙壁熏黑,方能人居。其泥玩具也为黑底色。淮阳与西南虽相距遥远,但尚黑之习的文化渊源依然相通。淮阳二月庙会期间,有担花篮的风俗.担花篮是当地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花篮在舞中互相交撞.意为阴阳相交,也象征伏羲女娲交尾。担花篮的妇女,都要身着黑衫、黑裤、黑鞋,头扎黑头巾,以黑为重色。中国传统戏剧脸谱,也以黑为正宗,黑为忠,白为奸。民间的色彩观念与古老的统辖天地万物的阴阳五行相连,“天有金木水火土,色有青红黑白黄”泥泥狗便延续着自古以来传统的用色习悼.以黑为主调,再施以黄、白、青、红等色彩,使整个玩具在深沉和凝重中又透出夺目的鲜艳。
  
  (3)充溢着强烈生命意识的纹饰。淮阳泥泥狗的捏塑、饰绘的实质与祭祖、娱神、析子和攘灾等功利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泥泥狗中任何一种禽的翅上或兽的身上,均绘有十分醒目的代表女性生殖器官的纹饰。如“人面猴”,整个躯干就绘一种纹样,最常见的是枣核形状,在黑底上,用黄、白、绿、粉等色,一圈套一圈,每一种颜色外圈点有白色小点最外一圈绘以毛饰,明确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其他如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凹穴纹、葫芦纹、太阳纹、蹄纹等,都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变异形式。这种独特的纹饰,通过线条而形成抽象符号,附饰在那些怪拙的泥泥狗实体上,犹如原始的印记,施放出一种原始文化的野性味,反映着当时强烈的生殖崇拜意识。
  
  淮阳泥泥狗玩具是一种具有纯真质朴、浓烈乡野民风的民间泥塑艺术。它一方面受宗教、神话、巫术、祭祀等民俗文化影响而作为祭物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民间玩具而具有娱乐实用性。这两种功能使它生生不息,别具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艺术河南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艺术河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艺术河南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的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注明“来源:艺术河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艺术河南)”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2小时内进行。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