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之窗

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文博之窗 > 国家文保单位 > 第六批 >

叶邑古城

时间:2009-08-22 17:06来源:互联网 作者: 点击:

叶县旧县乡位于郑南公路和平桐公路交汇处,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古有南通云贵,北接幽燕,东至海岸,西去丝绸之美誉。 旧县是古代名城,春秋时期应国之都,桐叶封地为叶邑

 

 

平顶山历代古城示意图
 

  叶县旧县乡位于郑南公路和平桐公路交汇处,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古有南通云贵,北接幽燕,东至海岸,西去丝绸之美誉。
  
  旧县是古代名城,春秋时期应国之都,桐叶封地为叶邑。据立于旧县乡南村的青石碑刻记载:古邑为千碑之城,百泉之汇,素有昆澧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龙镇昆阳(旧县)之说。
  
  旧县乡是叶公诸多美谈的发祥地,人们所了解的叶公故事,在这里都能寻到踪迹。
  
  公元前489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孔子在叶期间,多次和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因为二人观点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后来,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作伪君子。至今在旧县乡南村和北村还存有当时叶公问政的遗址。
  
  叶公宰叶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叶公令人景仰,叶公文化更是传之久远。关于叶公主叶期间的踪迹甚多,至今保存完好或具有深远影响的如叶公陵园、叶邑关、问政书院、玩龙仙台、墨池、东西二陂、诸梁寨等。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引得无数叶氏后裔纷纷至此寻根问祖。叶县在2000年和2004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叶氏联谊会,不仅为海内外叶氏后裔提供了拜谒先祖的机会,也推动了叶县经济的迅猛发展。
 

叶县境内的叶邑关古桥
 

  现在旧城主要存在的历史景点有:
  
  楚长城。今尚存高3米、长2000多米的叶邑古城城墙,位于旧县乡中村村西300米处,对整个叶邑古城呈环状包围之势。楚长城是用黄土堆砌夯筑而成,解放前,附近的农民为了开荒种地,对其有轻微破坏,如今楚长城雄风不减,上面生长着多种野草、灌木,两侧是长势喜人的麦田。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黄河以南惟一的一座楚城,在当时担负着防御进攻、保护军民的重任。
  
  烧车河。源头在保安镇境内,因烧车河支流众多,所以古时候也有万泉河的雅称。据旧县乡孟庄村80岁高龄的袁天喜老人介绍说,烧车河原本叫烧水河、万泉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昆阳之战。当时刘秀大败王莽军队后,欲挥师入宛城,在这条河中将缴获王莽军队的破损战车辎重付之一炬,后人为纪念昆阳之战,将这条河更名为烧车河。附近村民介绍,在当年刘秀烧车的地方,至今仍有一湾河水一半凉,一半温,类似温泉。烧车河蜿蜒近10公里,最后汇入澧河,是澧河的一条支流,由于上游建有三座中小型水库,所以其水流量受汛期影响不大,总能保持着一定的水流。每逢旱季,沿岸的万余亩良田可以汲水灌溉,旱涝保收,被当地群众称为“母亲河”。
  
  澧水长桥。据明、清《叶县志》记载:澧水长桥在叶县南昆阳保澧河上,清末和民国初期被泥沙掩没。由于多年河水冲刷,被掩埋了几十年的澧水长桥奇观终于又显现于世,至今,在旧县乡叶公中学附近的河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势磅礴的澧水长桥。据立于桥头的四棱碑文所载:澧水长桥始建于唐朝,为唐贵妃杨玉环舍金所建。澧水长桥共有72孔,每孔长约10米,且每孔均置龙状治水之兽。澧水长桥向人们昭示着唐朝统治者宽厚仁慈之德和关注民生疾苦之举。澧水长桥在古时是官道上的大桥,是往返于云贵、幽燕的必经之路。据该乡中村申老安老人回忆,这座桥在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国初期时还能通行,只是后来遭洪水冲垮后才被掩埋。
  
  叶邑关。位于旧县乡旧县老街,是当时楚国的南大门。关隘处一座古石桥保存完好,石桥用大块青石铺砌而成,每块巨石足有千余斤重,整座石桥呈拱形,石逢间已铺满苔藓,青石板纹理清晰,桥的北端左侧有块石碑,上面写着“叶邑关”。石桥至今还固若金汤,担负着整个街道的交通。叶邑关已于1997年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华集邮联合会入选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广告刊例 | 联系热线 | 战略联盟理事会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帮助HELP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 2001-2009 艺术河南(ARTHENAN.com) 最佳分辨率1024x768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